

油价的小试探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2月底,国际油价连涨8天,纽约油价摸高113美元/桶。3月1日,当伊朗媒体谎报一起沙特油管事故后,布伦特原油瞬间攀至128美元/桶,为2008年危机以来的最高点。美国经济复苏、伊朗石油禁运的消息交织在一起,今年油价的涨速远超去年,使人担忧2008年时147美元/桶、压垮经济的天价石油的重现。不过按照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今年纽约油价超过125美元/桶的概率仅为6%。
对油价乐观的理由主要建立在中长期供给上。虽然多国逐渐削减伊朗原油的进口暂时导致短期供给失衡,但就中期看,利比亚自去年10月复产以来,产能持续恢复,1月产量接近去年开战前的60%,以目前趋势,年中有望达到160万桶/天的正常产能。而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苏丹难以长期断供,势必复产。沙特更是多次表示有能力弥补禁运伊朗石油的缺口。2010年高峰时,沙特的剩余产能曾达到日均400万桶,时至今日仍有290万桶的扩产空间。当前沙特的闲置产能远高于本世纪初的100万桶,可见随着油价高涨,产油国加大了勘探开采力度,如今的高油价更多的是产油国调控供给的结果,而非资源枯竭的产物。今天,OPEC的日闲置产能已由2008年第三季度的100万桶大幅提高至500万桶;而全球能源库存量达到16万亿桶,足够各经济体在无原油供给的极端状况下使用两年。
来自石油第一大消费国美国的原油消费数据也从需求上给出了乐观的答案:去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创下了11年新低,其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下降到45%,为8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按埃克森美孚的预测,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已达到峰值。凭着在页岩油和墨西哥湾深海石油产量的迅速扩张,美国的石油日进口量到2040年前将从目前的940万桶逐步下降到100万桶。作为日消费1910万桶,占到全球消费量近1/5的能源消费大国,美国对海外石油的需求是影响油价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油价短期不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市场上则是恐慌气氛和由此引发的上涨。从布伦特原油期货的近远期结构看,交割月合约上涨更多体现于近月合约,远月合约基本没有明显上扬。全球第五大产油国,第二大出口国可能断供,这催生了大量的投机活动,推高了原油期货价格。截至2012年2月23日,“受管理资金”持有的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合约头寸相当于2.339亿桶原油,约是伊朗100天的石油出口量,更相当于其一年半的对欧盟出口。按高盛的推算,原油期货市场上每100万桶的投机头寸,会使原油价格上涨约10美分,这意味着投机活动对纽约原油价格带来的投机溢价达每桶23.39美元。而抛开这23美元,原油价格应该是80美元上下。围绕原油的投机活动,2008年上半年曾达到高潮,尽管高油价抑制了石油消费,2008年产过于需,油价仍高涨到历史顶点。
每一次中东地缘危机,油价不免受到惊吓,产生一个“恐惧价格”。抛开偶发政治事件,不容忽视的却是原油价格的稳步抬升,并逐步夯实高油价的基础。曾经,随着油价的高涨,美国工程师哈伯特的石油峰值预测盛行一时,但预测中的拐点时限已过,人们仍看到中东石油巨大的潜力,连美国这个曾被哈伯特言中的、勘探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找到了岩层气和深海石油,逆转了产量下滑。全球而言,产能仍在稳定释放。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局部地区的矿藏出现枯竭,而石油开采的成本随着易采油源的减少而抬高,拥有廉价油源的OPEC对油价的掌控力也因之加强,其调控价格的能力已经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度。油价供需格局中,美国凭借持久的转型努力和资源优势,相当程度上摆脱了被石油绑架的命运。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因工业化过程中对石油的刚性需求,于是被OPEC绑架。
以终端口径估算,全球石油制品市场约6.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约为8%~9%,油价的上涨将阻碍经济增速,降低石油需求,存在自平衡机制。有鉴于金融危机的教训,OPEC曾把每桶70~80美元作为“理想”的价格区间。但如今,中国和印度双双走出严重的通胀,货币政策进入试探性放松之际,油价涨上110美元,OPEC并未宣布扩产。油源的控制方似乎在高价的基础上,试探需求方的容忍底线。 沙特试探油价原油石油美元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