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的乡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钟师傅)
有才薄德名陷轻浪,一生前程为之所累,这人这事还真有。公元723年的进士崔颢就是一例。崔先生少时的诗名远播,但大多是“情志浮艳”之作。当青春打马而过,崔颢却拒绝长大,嗜酒好赌不说,“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始乱终弃极为薄情,诗名勾兑薄名,这一壶酒辛辣了他一辈子。最初官至太仆寺丞,当了几年皇家车队调度员之后被调离京都外放,足迹遍布大唐山河20年。一个胸有锦绣却远离政治舞台之人,这20年的浪迹,其间的落寞凄苦如黄鹤楼下的一江烟波悠悠,只那么一个回转,就牵痛了诗人的乡愁。
20年的苦旅中,崔颢的品行未改但诗风突变,“风骨凛然,状极戎旅”。可是他的浪浮形象在他人心中永久定格,有能力举荐推介的人不愿为之。外放生涯结束回到京城,却也只是司勋员外郎的差事,依然摆脱不了幕僚的身份。如果把崔颢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那么少年时是青春畅销书写手,外放那20年是边塞军旅诗人,而这个时间却变成了杂文作家。“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别人看得已经够明白的了,但是他却觉得意犹未尽:“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秃笔之下的关键字敏感词自然难讨权贵欢。官场不是欢场,学不会的圆融遭乡情撞击,终于有一番“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的感喟浅唱。
让崔颢没能想到的是,他在黄鹤楼上掬一捧自己的乡愁,不但被后人誉为“唐诗七律第一首”,而且在当时还能让一代诗仙为之搁笔。其实李白的“思乡曲”更能使人易动故园情。724年,24岁的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于是开始辞亲远游之旅,跨峨眉渡洞庭穿金陵苏杭。李白在游历中希望结交到性情朋友,一边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举荐能够入朝为官来实现心中的政治抱负。更重要的是前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的结局不如意的十之八九,而举荐上位的,领导不看僧面得看举荐人这佛面,照应一下香火之情总是应该。这种求仕途径比参加科举考试的风险要小得多,朱买臣、高适等人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上的花费成本是低廉的。
一路山水一路诗情,直到727年,27岁的李白4年远游基本上一无所成,寓居在安陆小寿山道观的李白偶染风寒,望着窗前一地月光,心头的乡情撩人。此情此景虽可入画,而此人却一肚子无限光阴有限身的不已惆怅。白居易也写过与李白一样深情摇曳的思乡曲,但却是春风沐面之愉。32岁那年的白居易“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考上了进士,尽管笔下不似孟郊那般露骨,但也足够张扬得意心情:“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这种好心情没有维持多久,在返京就职时写了一首《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明着是说与诸同年难分难舍,其实人群中有他个青梅竹马的邻家小妹。青春虽然不羁,但情人却是心中的定海神针。 读书李白诗人文化崔颢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