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1985年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介绍“星球大战”计划 )
虽然有关中国国家副主席访美的新闻很多,但2月16日爱荷华州电台网站上的一篇题目为《回到1985,中国未来领导人住在“星球大战”的房间》的文章,却引起了我的联想。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小城马斯卡廷的一位女房东,在1985年接待了住在她儿子房间里的一位中国人的故事,而这位中国人就是27年后再次来访的中国国家副主席。实际上,这篇文章让我产生联想的,恰恰是其标题选用了那位女房东儿子房间里招贴画的内容——星球大战。
对于1985年在海军服役的我来说,提到“星球大战”,更直接的感受,其实是里根政府全面遏制苏联军事扩张的资源投入。1983年夏天,我有幸被临时抽调到海军北海舰队“×××演习”办公室,参与了针对苏联的抗登陆演习的准备工作。两年前,由于陆、空军已经在华北举行了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802演习”,我自然知道将要进行演习的意图,是配合美国牵制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但几个月后突然接到通知,演习被取消了。事后,我看到的一些资料显示,为了对付苏联在西太平洋的扩张,美国海军增加了舰艇的部署。截至1985年1月,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至少部署了213艘舰艇、711架战斗机和250架反潜巡逻机,以对付苏联在远东地区的808艘舰艇、110架轰炸机和145架反潜巡逻机。当时我还在想,也许是因为中国海军的实力太弱,被取消的演习对苏联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牵制效果有限,甚至可能还比不上1984年在国庆阅兵时亮相的中国海军第一型潜射弹道导弹“巨浪-Ⅰ”呢?
时间进入到1985年后,伴随着“军队要过紧日子”和裁军100万的消息,经济搞活和消费浪潮扑面而来。如今可以通过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看到,1979~1989年的10年里,中国军费年平均增长为1.23%,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均上涨7.49%。也就是说,这10年中军费实际年均增长为负的5.83%。具体到1985年,国家财政开支为2004.82亿元,预算外资金为1530.03亿元,而军费开支仅为191.53亿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较一年前上涨了8.8%。现在回过头看,从1983年开始的以冰箱、彩电、洗衣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三大件”消费浪潮,在1985年达到了高潮。这不仅使1985年初82亿美元的现汇储备降至16亿美元,而且大量预算外资金和提升的工资及奖金反过来又推高了物价。简单地说,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一方面要进行物价补贴,另一方面还要投资因机电结合消费品上升而连续7年下降的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只能过紧日子。说到海军,由于海军作战舰艇是典型的机电技术密集的武器平台,但当时大量机电产业已降低标准转产生产耐用消费品,海军自然也只能是望太平洋兴叹了。
再说1985年,我手头刚好有一本美国海军弗吉尼亚分析中心1985年出版的《美国海军——80年代的概况与展望》的书。其中有一篇美国退役海军上将写的评论,在评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拥有十几亿的中国人,也许在技术上落后我们几十年,但它是世界战略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怀疑中国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会是美国的盟友,但对于自由世界而言,我们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是重要的。”在看到这段话时,我已于1986年离开海军回了北京,到了一家与海军技术密切相关的杂志社。那时,我从与我同属一个研究院且在同一楼层办公的同事那里,对那位美国海军退役上将的话有了一些理解。当时美国不仅开始向中国出售一些不太关键的舰艇设备,而且也不太在意中国科研人员了解他们的海军技术标准文件。也许他们认为,以中国当时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即使读懂了这些文件,消化、吸收并付诸工程化也有困难。当然,也许美国根本没有料到,庞大的苏联“军事帝国”会在1991年突然地崩塌。
1998年,美国军费开支从1985年的高峰开始下降又再次上升。这次上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中国。但此后随着“9·11”的发生,美国又不得不将巨大的军事资源投入到了中东。到了2012年,美国国会终于也开始讨论“军队是不是要忍耐”的问题了,讨论中有在太平洋是否要部署100艘左右的舰艇。而此时的中国海军,不仅在西太平洋的演练已成常态,而且向索马里海域派出了第9批护航舰艇。而与我在同一楼层办公的人里,又多了几张看上去像1985年后出生的年轻面孔,我很想问问他们,知道什么是“星球大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