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仍偏紧
作者:谢九2月10日,央行公布了今年1月份的金融数据,多项关键指标显示,目前的货币政策依然偏紧,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复杂性面前,央行比市场预计的更加谨小慎微。
从广义货币M2来看,1月末,广义货币的余额为85.58万亿元,同比增速仅为12.4%,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的M2增速仅为12.7%,创下10年来的新低,一度引发市场的恐慌,但是随着12月份资金面的宽松,去年末的M2增速最终反弹至13.5%。虽然远未达到年初央行预计的16%的增速目标,但至少已经出现了反弹的趋势,缓解了市场的紧张情绪。不过1月份的广义货币增速重新掉头往下,再次创下10年来的新低,显示出央行前期的货币微调重新趋紧。
从人民币新增贷款看,1月份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3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9%,由于1月份通常是信贷投放的高峰期,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1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分别为1.62万亿元、1.39万亿元和1.04万亿元,市场普遍预期今年1月份的新增贷款规模也将维持在1万亿元左右。而最终数据仅为7381亿元,显然和市场的预计相去甚远。
1月份的信贷数据较之以往年份有所收缩也并非全无益处,这将改善此前银行在年初集中放贷的传统弊病,有利于控制银行全年的放贷节奏。但收缩的幅度过大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尤其在经济需要刺激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偏紧可能不足以支撑实体经济的增速。即使以较为悲观的情景预计,假如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仅为8%,CPI增速3%,全年M2增速应该保持在14%左右为宜。相比之下,1月份12.4%的M2增速显然偏低,如果全年维持这样的水平,对于GDP保8都将形成考验。央行虽然致力于改变此前货币投放“前松后紧”的弊端,但如果不能适时放松,最终反而可能会出现“前紧后松”的格局,同样无法实现平稳放贷的初衷。
当然,如果考虑到当前通货膨胀的因素,央行在今年1月份表现出来的谨慎还是可以理解。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5%,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显示出通胀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从去年7月份CPI指数达到6.5%的高点后,CP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持续回落,去年12月为4.1%。此前市场预计今年1月份的CPI将保持在4%左右,而最终4.5%的数据不仅高于市场预期,也终止了此前CPI涨幅连续5个月下降的趋势。
在1月份4.5%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由于今年的春节在1月份,所以1月份CPI涨幅过大受春节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从CPI各项指标来看,由于节日因素导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数据显示,1月份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其次是鲜菜价格上涨23.0%,影响CPI上涨约0.67个百分点。随着春节因素消失,食品价格开始下跌,2月份之后,CPI增速将重新回到下降通道。但尽管如此,CPI指数在春节期间超预期反弹,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基因依然非常活跃,很容易就成死灰复燃之势。从最近几年的数据看,除了少数月份处于短暂的通货紧缩之外,其余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通货膨胀之中,只是通胀的程度高低不同,所以,如果从通胀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谨慎可以理解。
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预期一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提出“预调微调”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明显变化,似乎并没有配合预调微调的政策口径,但是11月30日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微调幅度之大又超出了市场预期。随着一系列经济数据恶化,市场原本预计央行在春节之后会再一次降准,但是央行反而在2月7日和9日分别重启了260亿元和200亿元正回购,回笼资金共计400多亿元,而在此前,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央行重启正回购,无疑使得近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变小。
央行之所以没有急于推出第二次降准,原因可能是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速还算稳定,并没有恶化到需要降准的程度。同时从资金流动来看,去年11月份第一次降准,在于当时的外汇占款出现连续负增长,资本外流的迹象非常明显,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变化,人民币不同寻常地出现盘中连续跌停,所以在11月份出现了超预期的降准。虽然近期公布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资本外流的现象,比如外管局在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474亿美元,这是两年来我国资本项目的首次逆差,但这只是去年的数据,并非最新的市场动态。在经历了去年四季度的盘整之后,人民币汇率近期重拾升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再创6.3的新低。而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重新回升,虽然还无法断言热钱外流的局面将就此逆转,但至少短期内不会继续恶化,对于央行第二次降准而言,意味着一个重新观察的时间窗口。
今年1月份的信贷规模显著偏低,除了央行的主动调控外,银行的放贷能力受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除了高达21%的存款准备金率之外,75%的存贷比要求更束缚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尤其在去年6月,银监会为遏制商业银行在月末和季末突击高息揽存,从而突击完成75%的存贷比要求,对商业银行更是实行了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在严格的监管要求下,目前除了少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都在75%上下浮动,失去了继续大规模放贷的能力。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设置一定的存贷比要求自然是相当必要的,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存贷比指标也有必要相应改进。在过去几年我国创下巨额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占款大幅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高峰时期外汇占款占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一度高达80%。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外汇占款来实现75%的存贷比目标一直是很重要的途径,但是随着近期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银行的很多存款成了无水之源,很难实现75%的存贷比要求,不得以通过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来变相揽存,这或许可解一时之渴,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随着银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银行的资金来源比以前更加丰富,同业存款、金融债等都将成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存款占比将会逐渐下降,因此,继续沿用过去75%的存贷比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以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都远远高于我国的75%。
由于1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受到春节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货币政策并不精确,相比之下,2月份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从CPI来看,2月份CPI的翘尾因素约为3%,新涨价因素可能为1%,CPI总水平约为4%,如果食品价格快速回落,甚至不排除跌破4%的可能性。和CPI相比,近期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顺差的走势可能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去年11月份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大程度就在于当时外汇占款的意外负增长,而进入新年后,这种情况似乎开始出现逆转,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的意愿。
从人民币汇率来看,在经历了去年底的波动之后,人民币在近期再次强势上升。2月10日,美元/人民币创下6.2937的新高,不过人民币近期的强势可以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这种短期的强劲表现,不排除和中国领导人即将访美有关。从贸易顺差来看,海关总署在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1499.4亿美元,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实现贸易顺差272.8亿美元。尽管进口和出口出现双降,但由于进口降幅远远大于出口降幅,导致1月份的贸易顺差反而上升,创下6个月来的新高。
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上升的影响下,我国的外汇占款额在经历短暂负增长之后,又将重新反弹,进而刺激国内的基础货币投放,而这种短期宽裕的货币投放,可能会使得市场的降准预期再一次延后。 央行逆回购经济偏紧投资cpicpi指数银行监管货币政策贸易顺差外汇存贷比外汇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