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音在龙年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2月10日清晨,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Marc Allen)准时来到办公室,这天上午的日程表上,有一个媒体沟通会。坐在桌前,他把事先准备的材料又看了一遍。他对记者们感叹:“时间过得非常快,去年3月接受任命来到中国,差不多已经快一年了。”
马爱仑用一些数字概括他在中国第一年的经历:去年7月,将第一架777-300ER交付给国航;10月,与国航一起进行生物燃料的第一次验证飞行;在中国启动了波音位于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客户服务中心;去年12月,波音“梦想之旅”全球巡演也是从中国出发……这些数字就印在马爱仑的脑子里。当然,马爱仑同样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他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如何能够尽可能快地将飞机交付给我们的航空公司客户,因为他们总认为我们还不够快。”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于欧盟碳排放交易(ETS)持什么看法?
马爱仑:我和很多中国高层官员在一起就ETS进行了沟通,他们也对ETS有很多问题和看法。中国民用航空局2月6日向各航空公司发出指令称,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缴纳相应费用。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并不能在此就美国政府将要采取的措施进行推测。但我了解的情况是,此前美国政府曾经明确表态,他们认为美国的航空公司不应纳入ETS体系。毫无疑问,如果美中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致立场,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我们无法得知美国确切地采取何种措施,这个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家企业,波音公司明确地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最佳解决方案一定是全球性,而不是像ETS这样区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飞机、技术的优势,波音一直致力于环保性能的不断提高,比如我们的787,将排放降低了20%。一旦资金从创新和新技术研发上抽走,将无法继续在降低排放上努力。而欧盟碳排放体系正在做的,恰恰就是把资金从相关的研发上抽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认为,降低排放这一问题应该通过行业业内,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三联生活周刊:生物燃料技术在降低排放上是否具有实用性?
马爱仑:在全球范围内,波音已经是生物燃料方面的领先者。去年10月,我们与国航一起进行了生物燃料的首次验证飞行,在这次飞行上,充分体现出在中国启动生物燃料的可行性。从生物燃料种植、收获、精炼、混配,一直到生物燃料的分配都是在中国完成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项目,生物原料是小桐子,好像一枚坚果一样的作物,是在云南省种植的。小小的一枚坚果提炼出生物燃油,能够为庞大的747飞机提供动力,在3万英尺高的高空飞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生物燃料成功的实施,在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大环境下具有独特的意义。在全球范围内,生物燃料的全球标准也在成型,我们期待着在这个领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是波音进入中国40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波音如何考虑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例如在华总装波音飞机?
马爱仑:波音公司的战略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广泛的人才基础。如果我们只在本地采取一种单一的合作方式,就不能充分利用中国当地非常深厚的人才基础。未来我们会继续这一战略,与中国的航空工业进行广泛合作,而不是在某一局部。这与我们全球生产体系相契合,波音在世界各地与供应商合作零部件设计和制造,其中也包括中国。目前,我们只是在美国的两个地方进行总装,一个在华盛顿州,另一个是南卡罗来纳州。
实际上,飞机制造的各个流程和生产所涉及的合作是非常广泛的。在中国,我们将继续在广泛的范围内寻找一些新的元素和新的合作机会。比如说在飞机系统设计方面,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合作机会能为中国的生产体系带来更多的增值,中国航空得以分享更多的收益。这一战略是基于长期的眼光,而非短视。我们要从长远来打算,40年,这是很好的一个故事开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激动的、更有趣的历程开始了。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一共有6000架安装了中国生产零部件的波音飞机在世界各地飞行。未来,在已有的转包项目上,我们将通过提高波音飞机的生产率来提高合同金额。去年底我们宣布了与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的一笔供应商订单,这个为期10年的737供应合同,是波音与中国的航空工业零部件所签署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合同。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有传闻说,787的复合材料出现一些小问题,这是否会影响今年既定的产能提升计划?
马爱仑:787复合材料本身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出现小问题的是填充料垫片,这涉及填充工艺,我们在飞机的结构和外表皮之间,会创造出一些空间进行填充。首先,这个问题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产量;其二,这并非一项会导致运营中断的涉及航空安全的问题,修理工作将根据标准流程来进行,正在运营的787飞机可以在飞机进行定期维修和定检的时候,同时处理这个问题,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因为供应链等问题,787的交付比预期延迟,波音公司如何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马爱仑:在中国,波音团队一直在与航空公司就787投入运营密切合作,我们与他们一同制订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做机队的飞行规划。我们努力将因为延误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合作一直是在不断进行中,现在这些工作还在继续。目前,波音的关键任务就是确保787的生产进度和及时交付。
让我安慰的是,在787交付给南航后,将为中国的航空业带来新的机遇。波音787是波音公司面向21世纪开发的新一代高效远程机型,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787投入运营,航空公司将亲身感觉到这款飞机在燃油效率上带来多么大的益处,将为航空公司开辟更远的航程、航线。而当787飞机投入运营后,中国的乘客能够通过更大的舷窗,更好的客舱压力高度,更好的空气、湿度,感受新的飞行体验。
三联生活周刊:为加快飞机交付的速度,在中国供应链环节上,波音如何与中国的供应商协同?
马爱仑:在波音(中国)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每天与供应商保持着沟通,确保供应商的生产和我们提高生产率的要求保持一致。因为从供应商零部件的生产到总装,层层环节非常复杂,我们只有确保和供应商天衣无缝地衔接,非常密切地合作,才能够为增产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正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除了与中国供应商进行转包合作以外,我们需求其他的更多合作机会,去提高他们的产能。如果我们能帮助中国的供应商提高特定的零部件产能,就等于对全球零部件的供应做出了贡献。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波音、空客都获得了破纪录的巨额订单,从全球形势看,你认为今年的情况会有变化吗?
马爱仑:我们公司最高决策层坚信2012年仍将是订单丰收年。在中国,我也持同样的看法。在全球范围内,波音将要全面推广737 MAX,之前关于737 MAX的订单是有目共睹的,它将是我们订单的促进元素。
虽然在欧洲遇到了经济问题,但我不认为会对全球航空市场导致收缩或放缓。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半年或更短时间。我们认为全球市场仍然会继续保持增长,唯一收缩、放缓的是货运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中国的航空市场如何判断?
马爱仑:长期看,我们相信中国市场上的航空需求仍然是非常强劲的,尽管政府会有宏观调控方面的因素,但仍然会有更多的因素推动着需求增长。我认为波音在中国市场上还将会有非常可观的增长,尽管增长程度有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定还会继续有增长。我们现在的这种观点还是与去年9月波音发布的对中国市场的预测是一致的,我们所做的是基于一个较长时间周期的预测,并不是某一个年度的预测。 波音美国公司波音787中国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