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利亚舞台上的大国外交战
作者:俞力莎(文 / 俞力莎)
( 2月4日,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发言 )
2012年2月4日,由摩洛哥代表阿拉伯国家联盟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投票。俄罗斯和中国行使否决权,草案未获通过。而美国抓住“否决权”问题大做文章的态度也终于让人察觉出,叙利亚问题真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叙利亚的问题了。
去年4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就叙利亚局势召开会议,当时各国的分歧就十分严重。俄罗斯代表认为,发生在叙利亚的危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不构成威胁”,国际社会的干预反而可能会造成“对地区安全的真实威胁”,在叙利亚引发一场内战。英国、法国、德国和葡萄牙则联合起草了谴责叙利亚的声明草案,美国亦计划单方面对叙利亚政府高层实施制裁。美国因为找不出可以替代阿萨德的人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寄希望于以施压方式去推动阿萨德政府进行改革。美国一直担心的都是,如果叙利亚的局势以一种持续不稳定的情况发展,会对更广大的地区造成显著的负面效应,还可能会破坏地区力量平衡,影响阿以和平进程和伊朗问题的解决。
安理会的第一次会议并没能就叙利亚的前景得出任何结论。而此后,阿盟煞费苦心地想避免外部势力再次干预该地区。它曾期望在叙利亚复制也门模式,劝说阿萨德通过将政权移交给副总统来换取豁免权。但阿萨德的不配合最终还是使叙利亚问题超出了“阿拉伯框架”。
俄罗斯两次在安理会投了反对票,它在叙利亚的现实利益常常被分析家用来解释其态度与立场。但2月4日安理会表决后,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做了这样一番解释:安理会中的某些国家自去年3月开始以来就不断破坏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机会,试图在叙利亚强行推动“政权更迭”,付诸表决的决议草案未能充分反映叙利亚目前局势的实际情况,而向叙利亚有关各方发出了一个“不平衡”的信号。
“对俄罗斯而言,其中的战略问题并不只是狭隘地在地中海沿岸拥有一个军事基地的考量,而是问题的解决途径。它认为‘阿拉伯之春’是一个西方支持下的‘结构转变’。”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迈尔斯·博姆泊尔(Miles Pomper)告诉本刊,“西方国家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即对俄罗斯而言,阿萨德是否下台,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问题是谁来赶走阿萨德。阿拉伯联盟主要的外部资助者并不是俄罗斯,在这种前提下对叙利亚达成的安排只会减少俄罗斯的影响力,而向国家伊斯兰主义激进分子敞开大门。对俄罗斯而言,相比之下,哪怕是让土耳其来挑选一个叙利亚的新领导人,恐怕也要更容易被接受。如果叙利亚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阿盟这个平台来解决,那么,俄罗斯也要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迈尔斯说:“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西方国家的动机是险恶的,他们试图通过解决叙利亚问题,就可以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打击俄罗斯在中东的军火市场和军事基地。而对于中国而言,在不断遭到美国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所施加的压力后,叙利亚变局也更像是意味着将在其西面打开一扇大门,可能招致新的不稳定问题。”
2月4日安理会表决后,很快传出了所谓的“B方案”,即美国等西方国家绕开联合国,在安理会框架以外准备推出“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计划。相形之下,阿盟反而摆出了不愿意在这场外交战中做美国卒子的态度。2月12日,阿盟决定终止其赴叙利亚观察团行动,并呼吁建立一支由联合国和阿盟共同组成的驻叙维和部队。2月13日,阿盟秘书长阿拉比又表示,阿拉伯国家计划在与俄中进行预先探讨后,再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叙利亚提案。从目前情况看,围绕着叙利亚的各方利益与力量的博弈还在继续。 国外交战叙利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