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需要怎样的跑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林柯贝)
2011年10月16日,北京马拉松日。好像全北京所有穿Asics、Saucony、New Balance等专业跑鞋的人都蹿了出来,而大多数普通人(确切地说有3万人)跑马拉松穿什么鞋的这事,更让我感到好奇。
结果我见到了中年人穿休闲皮鞋跑的,不在少数;也有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毫不在乎地蹬着笨重硬实的篮球鞋,在七八公里以后就停下来,在马路牙子边压腿抑制抽筋;有穿著名的美国产“总统跑鞋”的;有穿足球钉鞋和室内运动生胶鞋的;有穿North Face的户外50公里跑的越野鞋踏上马路的。当然,更多的是穿着真正意义上的跑鞋,除去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李宁的马拉松鞋意料之外的多(后来才知道是国内省级专业队运动员们非常喜欢这鞋,使其得以推广扩散),宣称自己是国产品牌中专攻田径鞋的多威也受到了很多跑手的喜爱。
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只知道那几个大众的运动名牌,跑鞋当然也很信赖地直接买它们的出品:动辄几百块上千块的跑鞋,肯定好——这大约是大多数肯掏钱专门买跑鞋者的心理。当然,这些跑鞋肯定好过一般普通的“旅游鞋”或休闲鞋,但也就涉及一个细分的问题,当品牌做大,产品线做广做全,精力自然不如一些专门在跑步上精耕细作的“小”品牌。这里打个引号,是因为这些品牌在中国国内市场也许不怎么出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市场,却是公认的强有力的跑鞋专业户,在跑步者中的受欢迎程度要大大超出一般大众品牌。有些运动鞋是造给需要“酷”的小年轻们的,虽也一直遵循着“形式顺从功能”的设计原则,但就在对“跑步需要什么功能”的理解上,已经落后了这些跑步专业户们好几代产品的差距。
拿现在《跑步者世界》杂志里跑鞋指导栏目里“编辑选择”推荐的常胜品牌,日本的Asics举例,他们一向坚持深挖跑鞋内在的功能需求,不断地引领和定义跑鞋新的技术标准。首先,传统运动鞋在鞋面和鞋底之间的连接位是用布和线缝的结构(是谓“中底板”),任你鞋底下是什么高科技装置,你脚踩上去第一感受还是鞋垫——中底板的无纺布和密密的车缝线。而Asics就把高弹EVA的材料(传统只填充于鞋底芯内)做成中底板缝在你鞋垫下,整个穿着体验就大大改观,你和你购买的鞋底昂贵材料中间的感觉不再是“隔靴搔痒”式的。而是一脚上去不怎么用力就能感到它的反馈。
然后是鞋垫,以往高级的运动鞋垫都是直接上好的缓震材料,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与脚直接接触,整鞋的透气和排汗效果不好。Asics和其他专业跑鞋厂商们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一种记忆泡棉材料Ortholite。这种材料由第三方专业开发,轻质,排湿效果好,有记忆棉效果,易于加工添加防臭除菌的材料。加上底下已经是有高弹EVA的中底板,整个第一脚入鞋的感受就升级到另一个层次。还有与脚踝接触位置的领口全部采用记忆泡棉,能很好地贴合人的脚型。在购买跑鞋时,不妨在与脚接触的地方捏一捏,看它是否会迎合你的力道保持一定凹陷;掀开鞋垫看一看,下面是否是一块有颜色的弹性材料,而不是就一堆线头和布板子,如果是的话这双鞋应该能给你带来不错的体验。
( 2007年2月,德国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展出的ASICS(Oasics)跑鞋
)
还有鞋面的“冗余度”设计,看似专业的词儿其实说白了,就是能适合到每个人。跑步是一件最基本简单的运动,不用太多考虑保护,如何做到最小化的束缚就是个细活。在脚趾后弯曲的地方(全脚弯曲最厉害的地方),因应脚部在运动中所产生的压力点,将鞋面设计剪裁成前后两部分,在压力点产生处用伸缩材质。这样的制作就能让各种不同的脚形在弯曲时得到良好的感受。换成直白的话,这种设计和材料运用,彻底解决了“打脚”问题。
传统运动鞋设计鞋带口都是正经的对称,这样制作开版上比较方便,摆在货架上看起来也比较中规中矩讨人喜欢。但人脚的内外侧不是这样对称的。这就造成一个问题,长距离奔跑后,人脚都会肿胀大约半个码数到一个码数。这样,内外整齐对称的鞋带绑紧,你在开始跑步前就得有取舍,要么绑紧一点,到后程肿胀不舒服;要么开始就松一点,起跑时就不那么给力。Asics在其顶级的跑鞋系列Kayano和Nimbus里都采用了不对称的鞋带口设计,每个鞋眼孔都独立扣在脚背的曲线上,看似杂乱无章而对脚形的贴合度高,当跑者蹲下拉紧鞋带时,顺畅实用的感受就马上被体验到。
( 香港铜锣湾大型运动用品连锁店“运动家”,定期展览不同运动品牌的发展
)
好的运动鞋,前1/3的部分应很灵活很弯曲,之后的部分则要够坚实稳定,这是人脚运动特性决定的。和传统大众的认知相反:鞋底中段能弯曲得跟拧麻花似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你见过你脚窝子和后跟能这么别扭的吗?解决这个中后盘“维稳”的办法,最好的例子就是使用高科技赛车上的碳纤维板,大众的眼球关注度上得了满分,又酷,功能上又很合理。这种昂贵的高性能碳纤维板全世界就那么两三家厂商能供应,每次采购都要以吨为单位起计算,一双鞋不过用个零点几克,可想而知其成本压力。所以在这些昂贵的运动鞋里,你花的很大一部分钱是在一个极不划算的地方,同样的功能,TPU一类的工程塑料就能解决,成本却便宜上个十几倍。所以在顶尖专业的跑鞋上,你也见不到碳纤维板。钱都在前面其他没法吸引眼球的实际作用处,却又验证了“跑步不是一件酷事”的消费心理。
跑鞋和其他大众消费品比,算不上什么尖端科技,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就看一份对运动的专注和热心,以及坚持带来的各种技术沉淀。前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细节技术设计,一点一滴加起来就是一种颠覆式的体验,你穿上这种专业跑鞋时与普通“旅游鞋”比较感受,就好像开进口豪华轿车与农用拖拉机的区别。当然,价格也有天壤之别,但这些专业跑鞋和一般大众认知的名牌运动鞋的价格差距却不是很大。
那为什么大众名牌们不去开发这样专业的跑步产品?
当你的品牌力能一年四个季度推出上千款酷炫运动鞋去挣最大化的销售收入时,是不会静下心来细细抠那些细节来照顾真正要跑步的人的——还有NBA球星和他们的拥趸要顾及,还有梅西、C罗们要顾及,公司再怎么强大,专注力也是有限的。做一款手机的苹果为什么能强过做几十款手机的诺基亚,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的运动鞋行业的游戏规则还是靠品牌力去稀释在广阔的产品线里争取每一分钱的机会,所以你需要专业的跑步鞋,不妨把眼光打开一点向外看,毕竟现在网购和网上海外代购的条件也比较成熟,尽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 怎样运动鞋人们跑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