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社会的暗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苏阳)

一个记者最痛恨的事情莫过于你要采访的对象,不接电话不回短信不搭理你的邮件。即使你提着水果,厚着颜面登门拜访,对方也能落井下石地请你吃闭门羹——最多不过是给你闪一道门缝,隔着防盗门冰冷的铁栅栏,冲你厌恶地挥挥手,“我很忙的,我很忙的”。然后“啪”的一声,像苍蝇拍子落在苍蝇身上一样,果断地把门关上。

我试图去理解他们:也许是曾被无良媒体坑害过,也许是不想正常的读写生活遭到打扰,也许是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缺乏建设性的问题,也许是害怕这种问答背后存在必然的误读与误解,又也许所有的答案都已经在作品里交代干净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在作品里相遇。于是他把所有的话筒都挡在门外,却丝毫不在乎这种回绝里面,可能包含的益处:更高的身价、更广泛的受众、更深远的影响力。

“不接受社会的暗示!”

无意间,读到阿城的这句话,似乎给我点了一盏灯。这句话是阿城评价朱天文的。朱天文说:“人们到了60岁退休,就会有一套退休生活,旅游、健身、学画,这些就是社会的暗示,吴清源不接受这种社会暗示,脑子里老是在想他的围棋。这是阿城当初讲的话,结果有一天他居然搬来说我。”

不接受社会的暗示,是一种多么难持有的人生态度啊。它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很坚强地保持本真的自我,不屈从,不跟随,甚至于无视。说实话,太难了。现代的生活布满各种诱惑,支付欲望的成本仅仅是一些花花绿绿的钞票,整个社会不断地怂恿我们追求更大的房子、更高的收入、更成功的生活。在一些活动中,我常看到的是——当一个一线的、单集拿到6位数的编剧上台领奖时,台下的气氛一下子就微妙起来,同行们原本松松地闲靠着椅子的背,忽然挺拔了;涣散的眼神也于瞬间调动起来,并聚焦于舞台中央;每个人明明在捧场,却都暗含着微量的敌意。他们必须掌握大量的哲理,摆出大量的姿态,向自己和别人一口否定对名利的追求,剩下的精力已经不足以他们去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又应了阿城的另一句话:“无奈是人最后要面对的问题。”也许人最需要的就是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什么关系。它让你对一切的社会关系不抱任何希望。它让你变得心平气和,让你用谦卑的心态来打量万物有灵且美的世界。万人如海一身藏。 暗示接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