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资源之争
作者:蒲实(文 / 蒲实)
( 埃塞俄比亚科比难民营里,难民们正在等待领取救济食品(摄于2011 年7 月19 日) )
日本NHK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纪录了1996年夏天,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内人声鼎沸的场面。这一天,谷物市场价格突然空前高涨,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危机。这意味着,缺乏购买力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买不起谷物的困境。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一直粮食自给自足的中国,突然大量进口玉米。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使人们对肉类,特别是牛肉消费的需求迅速膨胀,在20年中增长了17倍。对处于食物链上端的牛来说,增加1公斤的体重,需要8倍的饲料喂养。对牛肉需求的增长,催生了对牛饲料的爆炸性需求。而玉米,是牛饲料的主要原材料。实际上,从理论上讲,1公斤玉米所产生的热量,足够一个人一天所需的全部。如果全球喂养家畜的4亿吨玉米,有10%能够转为人直接食用,就能解决8亿人的饥饿问题。但这不是粮食市场的逻辑。
作为全球最大谷物出口国的美国,非常乐见世界上富裕起来的国家,消费越来越多的肉类。这也意味着,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高科技、规模化和机械化农业,使得美国谷物带的产量长期超出国内需求,即生产过剩。寻求海外消费市场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传统出口市场欧洲关起门来,培育国内市场,使得美国的玉米库存一度超过了8个月的量,大街边都堆满了谷物。当时,美国为了寻求新的市场,致力于改变日本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日本人过去主要从海产品获得蛋白质。自上世纪70年代,牛肉汉堡和快餐店作为美国战略的排头兵出现后,牛肉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对于当时12岁以下的日本儿童来说,他们对牛肉的口味被作为童年的习惯而精心地培育起来。这一战略,促进了饲养牛类的谷物对日本的出口,缓解了美国的生产过剩。
美国希望把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变成第二个日本。1996年那次紧急进口玉米之后,中国很快重新取消了玉米进口,恢复了对谷物贸易的管制。像嘉吉这样的美国粮食巨头,不急于寻求政策的变化,而是精心地改造中国农民传统的喂养方式。中国农民大多用潲水混合豆渣、草秆喂牛。他们先在江苏设饲料厂,加工中国产的玉米。这家饲料厂的目的,是在仍用传统养殖方式喂牛的农村,首先普及谷物饲养。一旦谷物饲养得到普及,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需求量就会增加。嘉吉的算盘是,那时,仅靠国内市场生产的玉米就会不够,中国政府必然只能放开玉米进口市场。嘉吉的销售人员进入农村家庭,向他们挨家挨户地推介玉米饲料养牛的新方法,许多农户接纳了谷物喂牛的方式。与此同时,嘉吉不遗余力地培育玉米饲料牛的消费习惯。在上海展销会上,他们让中国消费者品尝谷物饲料喂出来的牛,肉质与味道的不同。其战略意图是,让中国人牢记谷物牛肉的美味。嘉吉的高管认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政府将自然发现,继续维持现政策的困难性”。
牛肉的故事,是美国一直试图说服中国开放市场,把中国拉进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战略缩影。这是一场隐性的战争。定居澳大利亚的金融学博士、精算师郭生祥曾写道:“当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在1995年进入中国后,仅5年时间,中国就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额连续攀升。中国大豆生产没有政府补贴,其结果是,中国农民生产的大豆越多,赔得越多。本土的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06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40%左右。最近十几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每多进100万吨大豆,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还有太多的事例表明,粮食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是,有效地把种植控制权从农民手中夺走,塞到粮食巨头和金融大鳄的手中。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就是一例。而粮食上对美国的依赖,将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多么被动的境地。
(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Muzaffargarh 地区,无助的洪灾幸存者努力想攀上前来分发食品的军用直升机(2010 年12 月7 日) )
但高粮价时代已不可避免地到来。2008年,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曾说,粮食短缺和进口是工业化中的一个不可逆的变化。随着新兴市场对蛋白质需求的提高,作为饲养粮的农产品将进入长期大牛市。而美元攻击的对象,恰恰是这些新兴经济体。2003年以来,产油国、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国家积蓄了大量外汇储备,但这些国家大都是粮食安全薄弱地带。粮食涨价,将迫使他们吐出吃进的外汇储备。在罗杰斯、巴菲特这些金融家看来,粮食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将持续很长时间,因此,10年内,粮食价格仍将持续上升。他们和各大投行,在近几年相继宣布大量买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期货。
华尔街金融投机家看好粮食期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2005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法案》。由此,美国大力推行生物能源政策,通过本应出口的玉米来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共4200万吨,是1.3亿人一年的口粮。按照美国的计划,到2022年,美国生产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将达到1.8亿吨,够全世界1/10的人吃一年。难怪人们说,这一法案,是让“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美国农业部预测,2006~2007年美国玉米产量的20%以上将被用于生物乙醇生产。按美国的计划,生物燃料项目的出现,几乎可以消化美国全部玉米出口量。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是制造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玉米价格高涨,大豆也被替代性地用于饲料。
爆炸性的美国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影响深刻。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食品价格上涨报告显示,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全球粮价总体上涨了83%。2008年3月以来,国际大米价格大幅上升,离岸价由3月初的每吨467美元,上涨至月底的每吨608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3月国际市场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分别上涨了36.4%和79.2%。与此同时,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印度,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小麦、玉米出口大国阿根廷,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泰国等,都为了保障国内供给、抑制通胀压力,限制了出口,大幅提高出口关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在温和增长。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全球粮食供大于求。价格才是核心因素。
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是粮价上涨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贫困的加勒比海沿岸国家、非洲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人民,都已走向街头,抗议高粮价,为粮食和生存而抗争。非洲的喀麦隆、索马里和北美洲的海地,都有人在粮食暴动中死亡。这些在饥饿中挣扎的贫民,生活令人心酸。在海地,人们用泥土拌上黄油、食盐、起酥油或人造黄油,做成一种叫“特雷”的饼干。正如世界粮食署驻伦敦发言人巴罗所说: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80%都用于购买粮食,他们是这场“无声海啸”的主要受害者。1亿人口被迫退回到挨饿的困境,其中包括2000多万儿童。它所引发的政治动荡,范围广阔,其中包括阿拉伯国家。在盛产大米的埃及,由于国际粮价上涨,它进口来做大饼的小麦供应出现短缺。没有受到政府补贴的大饼,价格大幅上涨,超过政府补贴的大饼的10倍。人们排起长队,抢购政府补贴的低价大饼,平日的礼貌风度全然尽失。
最大的获利者是出口粮食的美国。2007年,美国农场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比10年前上涨50%。有很多分析认为,这其中有美国的美元战略意图。虽然石油、战争、次贷危机等让美国雪上加霜,但低价的美元促进出口,高涨的粮价挽回其损失,仅此两项,足以扭转美国外贸经常账目赤字下滑的速度。而粮食危机的受害者,表面上看是贫穷落后的国家,但真正承担了金融危机损失的国家,是石油暴发户和崛起的新兴国家。
另一大获利者,是跨国粮商。在世界食物体系中,除了主权国家,还有另一种隐秘的力量,主宰着粮食的价格。它们就是跨国农业公司。根据《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书的作者拉吉·帕特尔的统计,如今,跨国农业公司控制着世界食物贸易量的40%,世界咖啡贸易控制在20家公司手里,全球70%的小麦贸易控制在6家农业公司手里,而98%的袋装茶叶贸易由一家公司控制。成立于1899年的联合水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贸易商。它曾利用其与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的关系,指称危地马拉民选总统古斯曼有共产主义倾向。古斯曼打算从联合水果公司购买一些闲置的土地给无地农民耕种。而土地价格依据联合水果公司纳税申请单上的极低报价。结果,美国向危地马拉开战。战争持续了40多年时间,夺去了20万人的性命,但确保了这些土地如今还在联合水果公司手中。
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了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近30年的历程中,它们控制了政府逐渐退出的粮食市场,把握了选种、耕种、面积、产量、储藏、运输、定价等所有环节,形成了极强的定价能力。而在加拿大,3家公司控制了超过70%的化肥销售;5家银行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农业信贷;2家公司控制了超过70%的牛肉包装。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农业社会学家比尔·赫弗南曾这样描述垄断的结果:食品集团通过“无缝的纵向联合,控制了从基因到超市货架的整个食物体系”。比如,以孟都山和嘉吉建立伙伴关系为例,它们控制了种子、化肥、农药、信贷、收购、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宰杀,以及许多著名的食品品牌。面对它们,农民别无选择,没有定价权。
这些食品联合体在全球扩张,给小农和独立农户留下的空间微乎其微。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这些粮食巨头入侵各国的最佳武器。联合国发展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在自由市场的花言巧语和强调公平竞技场的优点背后,铁的事实是,世界上最穷的农民被迫加入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的竞争,而不是与北部农场主的竞争。”对农业和粮食市场做过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立曾如此写道:“我这几年在农村调查,听到农民最多的反映——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也不赚钱。这是世贸组织主张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也是前述牛肉的故事所隐含的粮食控制权之忧。 粮食银行之争嘉吉玉米粮食大豆美国玉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