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多年来停滞不前的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近期似乎有重新启动的迹象。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多位金融界有影响力的人士开始呼吁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以往历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些大力度的金融改革措施出台,这一次是否会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改革?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尽管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事关银行业的发展,但主张重启的人士却多从股市的角度来呼吁。比如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在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则下,未来几年商业银行需要补充资本,从而给国内股市带来压力,为减轻对股市的压力,应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由表内提到表外,减轻银行资本需求。刘士余强调:“如果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而是不断地着重于增加加权资产和资本补充机制,那中国的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名为银行业股市了。”
如果从股市的角度来看,刘士余副行长所言无疑击中了要害。银行业无休止的巨额融资需求的确给股市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2010年,银行股的融资占资本市场的融资比例就超过40%。按照央行前副行长、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估算,我国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近5年会有4000亿到5000亿元的资本缺口,每年则需补充1000多亿元,这几乎占到了每年股市近万亿资本市场融资的10%。可以说,如果银行业的融资饥渴症无法得到解决,股市将永无宁日。但如果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就可以解决银行的难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银行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风险资产组合成一个资产池,转换成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交易的金融证券。对于银行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可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还可以减低银行的资本需求。
为了控制银行的风险资产过度膨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银行都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中国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是,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产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当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实现证券化之后,可以降低风险资产对于银行资本的消耗。一种方式是将风险资产从表内转为表外资产,对于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而言,意味着分母减少,也就意味着资本充足率提高,这表示银行不需要通过无休止的融资来补充资本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第二种方式是,假如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依然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内,而不是转移到表外,可以通过一些结构性产品比如CDS(信用违约掉期)对冲风险,以此降低银行风险资产的权重,从而减少风险资产对银行资本的消耗,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降低资本消耗,从而实现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而不是通过股市融资,对于股市而言自然意味着利好,但对于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约束的压力,但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制造出更多的风险资产,如同美国的次贷危机。
我国的银行业之所以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本饥渴症,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经营模式,如果银行的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资产证券化之类只不过是一些修修补补的技术性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息差收入,在这样的模式下,银行业只能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盈利;而银行放贷的规模越大,又会反过来降低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从而产生补充资本的需求。在我国大银行上市之前,通常以政府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随着最近几年各大银行先后实现上市,股市成为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
2005年,我国一度开展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当时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试点工作。其中国开行的方案是将51笔本金总额41.7亿元的人民币公司贷款组合成一个资产池,其中46笔正常类贷款,占比84%,5笔关注类贷款,占比16%,该证券通过中诚信托公司承销,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建行的证券化方案是,以上海、江苏和福建三家分行共计1.5162万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金额为30亿元。在此之后,2007年还启动了第二批证券化试点,试点的机构和额度均有扩大。但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被重新评估,银监会于2009年暂时叫停了国内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试点。
不过,在2005至2007年推行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时,各大银行对此并不积极,原因在于当时经济环境尚好,银行不缺存款,也没有太多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压力,加之经济景气度高的时候,银行坏账率也相对较低,所以银行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主动将自己的贷款打包出售。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和国内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银行一方面要面对存款大幅减少的压力,同时还要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等监管要求,加之股市持续低迷,也影响到了银行的融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要求也就迅速上升,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从更长期来看,如果银行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而是过度依赖金融创新,那么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过度消耗银行资本。因为如果银行一旦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将风险资产出售,意味着银行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在规模扩张的传统经营模式下,这将驱动银行再次大规模放贷,如此周而复始,其实银行消耗资本的速度将比从前更快。而银行通过证券化释放了放贷的能力,这也将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乃至全社会流动性形成新的挑战。如果银行证券化的资产足够复杂,各种良莠不齐的风险资产都打包进一个资产池,最后还可能酝酿新的金融风险,尤其在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大规模推行证券化,很有可能使得大量不良资产都披上AAA外衣,一旦经济下行,这些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就将成为一颗颗定时炸弹,引爆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原理也正在于此。
对于银行而言,与其寄希望于金融创新工具,还不如多关注自身的经营模式。银行目前的业务主要依靠息差收入,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是最消耗资本的经营模式。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资本饥渴症,银行只有逐步摆脱这种原始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消耗较小而且回报率较高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不过,在我国利率管制的背景下,银行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转型,因为仅仅是息差收入,就已经保证银行有足够的利润,如民生银行行长所言,银行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所以,与其推行信贷资产信贷化等风险颇高的金融创新,不如首先打破利率垄断,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从1996年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在外币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但在关键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依然受到严格管制,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
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上的资金价格有了竞争,银行将更多通过差异化的服务而不是规模取胜,这将有效抑制银行的规模扩张冲动,减少银行的资本消耗,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相比,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资本饥渴症。对银行而言,短期的竞争虽然可能会使得利润率下降,但长期来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银行摆脱原始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真正成为具备国际水准的大银行。
而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只有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赚取高到不好意思公布的利润。2011年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已经又一次显示了利率管制的弊端。由于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转而寻求民间借贷,最终使得高利贷盛行,市场上出现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
银行如果拥有利率的自主调整空间,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资本饥渴症,也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在条件尚不成熟时过度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是否也是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膨胀的征兆? 信贷银行金融证券化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信贷实体经济信贷规模信贷业务重启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