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迷们很淡然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2012年1月5日,奥巴马在五角大楼宣布推出一项新军事战略
)
2012年1月6日凌晨,当奥巴马亲自领衔阐述了美国新版军事战略大纲之后的十几个小时内,我连续接受了若干媒体记者的采访。当说了很多话非常疲惫后,我突然发现,《时代》周刊军事记者汤普森(Mark Thompson)当天博客的题目很准确——《新军事战略报告:信息真空》。但由于这份8页纸张的军事战略纲要三次提到了中国,因此我认为应该准备一个长话短说的解释。
如果用奥巴马常使用的“转型期”参照,此次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型与其说是转换地域的变化,不如说是更像结构的转型。与这次可能进行的转型最近、且背景最相似的,应该是越南战争后美军为期10年的大规模结构转型。简单地说,在这10年中,美军整合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更新武器装备,将义务兵役制改为志愿兵役制……最终以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克尔斯法案”颁布为标志,结束了转型。这次转型,在内部既有“越战”的惨痛教训,在外部也有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大军备竞赛的压力,而最终使得这次转型完美成功的,还是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创建的“发债印钱”模式提供的转型资金。也就是说,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可理解为这是一个相当于项目盘子的10年长期规划,那么这其中必然要有经济可行。里根担任总统期间,不仅找到了资金来源解决了经济可行性,而且将相当于5年投资计划的一系列配套平衡的方案加以落实。这样,美军就从自1947年三军“条块分割+非专业义务兵”的群体,变成了一个能与苏联打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三军能紧密协同联合作战的“精兵群体”。这之后最有戏剧性的是,这个准备与一个超级工业国打一场仗的“精兵群体”,最终只在1990~1991年在伊拉克展示了一次“空地一体战”的“左勾拳”。而随后的战争,基本都是与非正规武装力量作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布什政府开打的8年多的伊拉克战争和持续了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这不仅导致了“精兵群体”长处难以发挥、短处暴露无遗,而且结果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交到了总司令奥巴马手中。
而奥巴马悲催的是,最缺的就是转型资金。10年内军费减少4870亿美元,只是2011年8月2日敲定9710亿美元必减财政赤字中的那一份,而2013年因“超级委员会”未拿出减赤方案要强制减的1.2万亿美元赤字中,还有一份等着呢。除此之外,原来靠“精兵群体”养活的那些军火商、利益集团还不依不饶,通过代言人不断将正在崛起的中国演绎成比当年苏联还凶猛的敌人,逼着奥巴马不能拆了里根打造的“精兵群体”框架。而这正是奥巴马这份被“信息真空”了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出台的背景。那么框架是不能拆,还要提出的新办法怎么弄呢?这个新办法就是“空海一体战”的新概念。2010年5月19日,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向国会提交了《空海一体战:一个全新的作战概念》报告。同年5月21日,国会在提交的《201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明确要求国防部向国会提供中国和伊朗的“反介入”作战能力的详细信息。三天后,在国会有关“空海一体战”的听证会上,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提出,“国防部必须把对抗中国军力增长调整为最高优先级”。事实上,从军事角度看,“空海一体战”的构想,是在中国远程打击能力大为增强后,美军试图整合现有资源、将技术优势强行拉大来弥补地理劣势的一个作战设想。它的基础仍然是里根时代打造的航母、航天、航空等武器平台的技术基础,以及三军之间配套平衡的协调机制。因此,不仅新概念需要钱来包装,而且基础也需要钱来完善以保证对新作战概念的支撑。因为中国军力的增长,不仅仅是以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为代表的远程打击能力一项,而是包括歼-20战机、航母和核潜艇等在内的全面提升。而这,正是共和党与保守派对奥巴马以新概念来掩盖大幅削减军费的不满之处。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美国推出的一个针对中国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空海一体战”新概念,中国应该怎么看?有意思的是,与很多媒体反应似乎有些“紧张”不同的是,在网络上的很多资深军事迷的反应却很淡然。他们正在根据以往的经验讨论着在2012年1月11日中国军方会不会像去年歼-20首飞一样,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淡然迷们军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