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背景下的医药股

作者:谢九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通知,自3月28日起,降低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消费者负担近100亿元。此次降价方案公布后,国家发改委还将按照计划分期分批降低其他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

在政策利空等因素的打压之下,医药股成为近期表现最为疲软的板块之一。自去年12月以来,医药板块的跌幅接近20%,而同期上证指数实现了5%左右的上涨。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医药股一直被视为最适合长期投资的品种,而过去几个月来医药股的疲弱表现,对很多投资者的长线理念无疑是一个考验。

事实上,医药股近期的走势并不让人意外。一是因为在医改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始终面临一些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长期来看,医药行业的降价将成为常态。二是医药股在2010年的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该板块全年上涨接近30%,远远超过同期大盘,所以股价的短暂回调也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三是医药股的估值水平一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目前A股的整体市盈率约在18倍左右,而医药股的估值在38倍左右,仅次于农业、有色和电子元器件等高估值板块,当市场开始向3000点反弹时,市盈率只有10多倍的低估值板块自然更受青睐,医药股的短期走弱也在情理之中。

2011年是我国医改的攻坚之年。两年前我国新医改方案面世后,国务院曾经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当时确定2009~2011年重点抓好5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于医药股而言,这意味着2011年将是一个政策密集出台的年份,而不同的医改政策对于医药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些意味着利空,也有些意味着利好。

从利好的角度看,医改意味着政府对医药行业的巨大资金投入,这将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按照当年的规划,2009~2011年的三年时间,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增加投入3318亿元,地方政府增加投入5182亿元。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2009到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增加的医改资金将比原先测算的8500亿元多3000亿元,达1.15万亿元,其中2011年的投入将达到5000多亿元。我国医药行业去年的销售额约为1.2万亿元,新增5000多亿元的财政投入,大致相当于超过四成的增量,对医药行业而言是一块巨大的蛋糕。2010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近30%的增长,2011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在各级财政投入的巨大支撑之下,行业增速应该值得期待。

从利空的角度来看,出于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难题,医药行业的降价已是大势所趋,这成为医药股最大的不利因素。不过,从历史上看,从1997年至今,我国医药行业各种大小规模的降价行为约有30次之多,但历次药品降价的结果,通常会导致用药量的增加,或者是其他更贵的药品来替代被降价的药品,低价药品就会慢慢从市场上消失,一方面既没有明显改善看病贵的难题,同时也没有阻碍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速,整个行业始终保持了20%至30%的增长。

从这一次降价来看,国家发改委降低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对象主要针对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表面上看,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但实际影响并没有这么大。因为很多药品尤其是普药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实际终端零售价已经远远低于最高零售价,最高零售价只是表面虚高。所以此次发改委虽然对最高零售价降低了21%,但对医药企业的实际影响远小于此。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股价调整后,目前医药股的高估值压力有所缓解。医药股历史上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是45倍左右,最高曾经达到80倍,最低为18倍,目前医药股的估值水平在38倍左右,虽然仍高于大盘平均水平,但从医药板块的历史市盈率来看,已经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如果考虑到2011年的增长,今年的动态市盈率约在30倍左右,这样的估值水平对于医药股而言可算安全。我国A股市场的医药上市公司接近160家,在医改的大背景下,不同细分子行业面临不同的影响,有些公司将在降价趋势下受到较大冲击,也有些公司会在行业洗牌中呈现出强者更强的局面。

如果从药品降价的角度来看,一些基本药物目录产品占比较大的企业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药品降价的历史来看,为了解决广大普通民众“看病贵”的难题,基本药物成为降价的主力军,在医改启动之初,普药生产企业原本被视为医改的最大受益者,原因在于如果能够入选基本药物目录,将意味着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但从实际来看,并没有产生这样的预期效果,从2009年8月公布基本药物目录后,基本药物市场的需求量一直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没有配套到位。所以,基本药物企业在医改进程中大多只是承受了降价的冲击,却没有享受到太多需求量上升的好处。

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2011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实现基层全覆盖。目前,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覆盖率超过50%,如果在2011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基本药物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能够解决好相应的补偿机制等问题,受到降价冲击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或许能够迎来“以量补价”的机会。在药品降价的冲击下,医药行业的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按照相关规划,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实现基本药物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长期看,药品降价将加强行业的集中度,对于一些实力居前的企业将形成长期利好。

与基本药物企业比,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类医药企业更能规避药品降价的冲击。在去年10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继续加大对医药研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进入医保目录和技术改造投资上给予支持。一些创新性药物还有可单独定价的特权。从历次药品降价来看,降价对象多以普药为主,创新类药物即使有所降价,幅度也远低于普药的程度。从上市公司来看,我国A股市场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公司主要有恒瑞医药(600276)、华东医药(000963)和双鹭药业(002038)等。同时,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消费型医药企业具有较大的自主定价权,可以较大程度规避药品降价的影响,比如东阿阿胶(000423)和片仔癀(600436)等,这类公司类似医药行业的茅台,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价值来不断提价。

一些受到政策扶持的医药企业也将迎来做大做强的机会。在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位居第三,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将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科华生物(002022)和达安基因(002030)等。

医药流通企业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机会。“两会”期间,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全国政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明确表示,由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牵头制定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将于“两会”结束后出台。纲要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骨干流通企业规模和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形成以全国性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为主体,遍及城乡、结构合理、规范有序的药品流通网络。

我国现有的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很低,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30家,下辖门店13.5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38.8万个。如果在2015年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国药控股和上海医药(601607)的机会最大。香港上市的国药控股是我国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其在A股的上市子公司主要有北京的国药股份(600511)和广州的一致药业(000028),如果将来国药控股回归A股,这两家公司将是主要的资本运作平台;上海医药是仅次于国药控股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去年完成整体上市之后,年销售额已经高达374亿元,在国药控股回归A股之前,暂时成为内地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 医改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