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英国文化协会,亨利·摩尔将会怎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09年5月1日,威廉王子在英国伦敦白教堂美术馆欣赏著名画家弗洛伊德的绘画《拿玫瑰的女孩》 )
3月6日,“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西安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100多件绘画、装置、雕塑、摄影、影像作品,涉及50位英国当代艺术家,包括吉尔伯特与乔治组合、达明安·赫斯特、理查德·赖特、吉莉安·威尔金、道格拉斯·戈登、彼得·多伊格、莎拉·卢卡斯、查普曼兄弟、马特·弗兰克斯……他们中有多位是“特纳奖”得主,每一个艺术家都是艺术青年的偶像。
英国文化协会北京办事处艺术总监戴维礼(David Elliott)对本刊记者说,“英国制造”是英国文化协会2011年最重要的海外巡展,成都是第一站,西安站结束后还将前往香港、苏州展出。他希望“英国制造”能吸引中国观众2012年去伦敦观摩奥运会,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的策展人、美术馆长前往英国,在英国文化协会的8500件藏品中挑出了这100多幅作品”。这只是英国文化协会收藏展的第一波,未来几年还将计划在中国举办一系列展览。在中国的展览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重心越来越偏重于中国、印度、非洲、中东国家。而在“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英国致力于修复和欧洲大陆国家之间被战争破坏的关系,文化协会就着力在欧洲举办展览和演出。
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于1934年,宗旨是向全球推广英国文化,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它是慈善机构,成立第一年的经费只有881英镑,可以想见用于艺术品收藏的经费极其有限,到今天预算依旧捉襟见肘,每年区区10万英镑。但是,他们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了超过1650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每一位重要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英国艺术史学家、评论家西蒙·格兰特(Simon Grant)对本刊记者说,自从“英国青年艺术家运动”(YBA's)的说法被创造出来后,这个现象就掩盖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全貌,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艺术家身上。“好在英国文化协会多年来非常明智地收集了各类艺术家的作品,从早期的亨利·摩尔、卢西安·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安东尼·卡洛,到今天的马克·渥林格、斯蒂夫·麦克奎恩、克里斯·奥弗里,这些名字几乎代表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历史。”
舒阳是“英国制造”的中方策展人之一,他告诉本刊,在伦敦看到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收藏,大吃两惊:“我没想到,第一,数量如此之巨的藏品只花了很少的钱;第二,收藏品呈现出的艺术实践惊人的多样性。”由此,他改变了之前对英国当代艺术的某些印象:“英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是广告业大亨、收藏家查尔斯·萨奇,他建立了一种制度化的推介手段,让艺术家们明星化,最大程度地炒高了当代艺术品的价格。这同时给人们带来一个印象,即当代艺术过于喧嚣,泡沫太丰富。英国文化协会由于经费的限制,不可能投入大笔资金购买作品,不能跟风艺术品市场,他们收藏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艺术家或者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展示出惊人的预见性。在这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的真诚,创作更有活力。它们不是财富堆积出来的作品。在文化协会的藏品中,大师和年轻人的作品是平等的”。
英国文化协会的收藏开始于1935年。这一年,协会收到一笔1000英镑的捐款,决定用这笔钱购买纸上艺术品。协会先花25英镑从外贸部的商店买了250个适合装配黑白绘画的画框,第二年购回250~300件纸上艺术品,每件作品平均价格5英镑,它们成为文化协会的第一批收藏。经费寒酸,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的收藏团队便集中购买本土艺术家早期的作品。此时他们没有名气,小荷的尖尖角还未露出水面,作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像著名画家弗洛伊德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文化协会在1948年以157英镑购买了他为第一任妻子画的肖像《拿玫瑰的女孩》(Girl with Roses),要知道弗洛伊德的油画《睡着的救济金管理员》2008年被拍出1720万英镑的天价。先见之明的收购行为还有:1969年花500英镑买了帕特里克·考尔费尔德的《在洞里看》;1983年以3000英镑买下安尼施·卡普尔的雕塑《蓝色的圣歌》;1991年花2700英镑收藏彼得·多伊格的油画《山屋》时,他的职业生涯几乎才开始。英国青年艺术家(YBA)的旗手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载脂蛋白色氨酸》在1994年被收藏时的价格为8500英镑,第二年他得了特纳奖,身价扶摇而上。2007年他创作了一个钻石骷髅作品,据说卖了5000万英镑。
( 达明恩·赫斯特的绘画《多汁的橙子飞溅在一大片蓝色中我觉得很淘气画》 )
提携年轻艺术家,也就保护、鼓励了他们的艺术实验和独立创新,使得他们后来在艺术界有了一席之地。以大卫·霍克尼为例,这个“英国脾气最坏”的艺术家最喜欢跟权威人物、权威言论唱反调,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还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便讽刺当时艺术学校的传统,并创造了一种同时借鉴英国和美国抽象主义、象征主义传统的独特视觉语言。英国文化协会收藏了霍克尼的112幅绘画作品,其中一幅《博物馆里的男人》(或称《你在错误的电影里》)创作于1962年,1970年被收入他的第一次回顾展,在伦敦和欧洲各地展出,此后不间断地在墨西哥、伦敦、洛杉矶、纽约、诺丁汉的各个“霍克尼作品展”中展出。你可以说这是英国文化协会收藏团队有顶尖的艺术鉴赏力,提早发现了霍克尼不被当时主流社会认可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文化协会给了霍克尼最大的支持。1993年,协会收藏了非洲裔的艺术家克里斯·奥菲利的油画《有粪便的画》。奥菲利使用大象粪便画黑皮肤圣母、小天使,借以戏谑、探索自己的黑人身份,引起极大的非议,很多巡展被迫撤销他的作品,纽约市长甚至威胁美术馆,如果展出奥菲利的作品就不再给补贴。恰恰是英国文化协会给了他奖学金,资助他到津巴布韦旅行,让他“在作品中融入了那个国家对大象粪便的神化的认识”。格兰特说。
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官员艾玛·威廉姆斯(Emma Williams)对本刊说,能在艺术家被炒红之前买入他们的作品,“实乃英国文化协会的幸运”。相比处于风头浪尖的艺术家,没有名气的年轻艺术家的风险更小。“我们买下理查德·赖特、托马·阿布斯的作品时,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们会得特纳奖呢?反倒是当红艺术家,很可能过了几年就没人知道他了。”
( 简·辛普森的装置作品《美人(制冷的黄金时代)》 )
英国文化协会没有为8500件藏品建立永久性的美术馆,只在英国有两个仓库,存放少量作品。但协会建了一个有2.5万册藏书的视觉艺术图书馆,集中介绍“二战”后的艺术家。藏品的80%租借给世界各地的画廊、艺术机构做巡回展览,或者陈列在文化协会109个办事处的办公室里。“每年英国文化协会至少在全球举办60场艺术展览,我们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威廉姆斯说。
文化协会的每件藏品周游过的国家超过12个,《拿玫瑰的女孩》旅行了25个国家,在80多个展览上展出过;协会收藏了布里奇特·莱利(Bridget Riley)的第一幅彩色作品《奔流3号》(Cataract 3),安排它到19个国家做了49场展览,可以说在中国、印度或日本看到它们的机会远远多于英国。这帮助年轻艺术家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自1938年起,英国文化协会承担起“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的策展任务,通过双年展成功地将英国当代艺术家,如雕塑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推上了世界舞台。如此推广力度连萨奇也是做不到的。英国著名艺术家、策展人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的作品在1973年第一次被文化协会收藏,4幅绘画卖了153英镑,后来这4幅画在23个国家40个画廊展出过。1989年文化协会在日本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展览,参观人数达50万人次,其中就有克雷格-马丁的画。后来在日本有人跟他说:我知道你,因为我在文化协会的展览上看到过你的作品。听闻此言,他甚为惊异。2009年,他的作品随文化协会的藏品来到了北京展出。克雷格-马丁戏称这4幅画成了他的“形象大使”。出于感谢,一些艺术家向协会捐赠自己的作品,1984年英国文化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英国的国宝艺术家亨利·摩尔向协会捐赠了250件作品。
( 克莱尔·斯特朗德的C型摄影作品《辣妹》 )
亏得英国文化协会的青睐,亨利·摩尔成为他那个年代英国最著名、最受喜爱、最富有的艺术家。摩尔出生于1898年,得到英国文化协会关注时还在美术学院当老师。那是上世纪30年代,之前他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史前雕塑和古印加雕塑,创作了一系列人物雕刻。他不再用雕塑表现神话人物、英雄、君王、肌肉健美的运动员,也不追求程式化的美,他雕刻的人像形状简单,线条雄浑有力,仿佛能与自然对话。他的作品不被理解,受到诸如“摩尔先生创造了对丑恶的崇拜”之类的恶评。文化协会的收藏团队敏锐地发现摩尔作品的价值,收藏的第一件摩尔雕塑是创作于1930年的石雕《紧扣双手的女孩》(Girl with Clasped Hands)——这件有阿兹特克风格的作品被后来的评论家称为杰作,并积极帮助他在全球做巡展。2000~2001年,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广州、上海促成了亨利·摩尔大型艺术回顾展,展出了他早期的雕刻和晚期的青铜作品。文化协会的展览策略让全世界迅速读懂了摩尔的雕塑语言:他第一个用雕塑来塑造一个既无实际目的、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形象;这些雕塑既是一个人形,又是景致的一部分;雕塑上的孔洞是为了把空间和雕塑融为一体,也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生命的写照。摩尔的雕塑具有标志化的特点,容易辨认,符合流行文化的特质,再加上英国文化协会的推动,他成为第一批明星化的艺术家,去世24年仍是艺术展的参观人流保证。■
“英国制造”作品选
( 彼得·多伊格的纸面油画《无题》 )
马特·弗兰克斯的雕塑《轰!!》
马特·弗兰克斯大量采用泡沫聚苯乙烯、塑料、有机玻璃进行创作,这些材料通常是大规模生产、广泛使用的工业原料和日用耗材,坚固耐用却只被一次性使用。弗兰克斯对大块泡沫塑料进行雕刻处理,加上一些幽默元素,让雕塑作品具有绘本的画面,呈现出奇异怪诞的气息。他赋予这些材料一些暗示,比如欲望、焦虑和神经质等。
( 加利·韦布的装置作品《无稽之谈》 )
加文·特克的作品《脸》
20世纪80年代,安迪·沃霍尔制作了一幅他的对手、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版画,加文·特克直言不讳地说,《脸》作品集(2004年)抄袭了沃霍尔的这一版画,以此作为对沃霍尔可靠性的嘲讽。作品集里的6张图片似乎是猫王(左)、切·格瓦拉(中)、约瑟夫·博伊斯(右)的肖像,但是一经仔细查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图尔克的模仿秀,看似偶像的形象,实际再次质疑了身份的观念。莎拉·卢卡斯的作品
( 吉尔伯特和乔治的混合材料作品《精神压抑》 )
《自画像系列》
莎拉·卢卡斯在作品中用了很多“自我表达”的元素。《自画像系列》包括了她在1990~1998年创作的肖像作品。作品中她反复使用食物或日常生活用品,摆设出可笑的场景来戏弄观众。她在性别主题上做文章,除了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对两性角色的看法,还用英国人的幽默表达了令人不安的东西。卢卡斯在作品里对男性姿态进行了滑稽模仿,带有对峙的感觉,又有另类的幽默,让观众觉得既好气又好笑。
( 1975年,在德国戈斯拉尔的一个公园内,亨利·莫尔和他名为“The Goslar Warrior”雕塑作品 )
托马·阿布斯的作品《维克》
创作于2005年的《维克》是阿布斯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边缘参差不齐,以暗灰或深绿色为底色,画面上一道道如刀似矛的线条,层层叠叠,在帆布上从右向左延伸,犹如回文状雕饰一般。乍一看,仿佛有人从某个角度在画布上投射了鸽灰色的阴影。这幅画色泽暗淡,与层叠的线条组合在一起有点像水中的漩涡,给人以繁复之感。也有人批评阿布斯的绘画作品是“墙纸”。
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13 幅丝网版画
《最后的晚餐》
创作于1999年的《最后的晚餐》是达明安·赫斯特的第一部版画作品。这13幅丝网版画以特定的药盒的设计为蓝本,将药盒上原来的药品名换成了英国餐馆里常见的食物,有蘑菇、香肠、三明治、鸡肉、沙拉等等。
亚当·柯兹克的作品《夜班》
2004年,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委托柯兹克为博览会绘制一幅新的场馆地图,柯兹克便创作了这件《夜班》。每天凌晨时分,他在展馆内放生7只动物,有鹿、蛇、蝎子、蟾蜍、狼、臭鼬、刺猬,任由它们在场馆的展位之间漫游,并把它们的运动迹象记录下来,绘制到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场馆图上,作为给白天的游客的路线建议。柯兹克的作品力图探索事物的内在意义,突出它们反复无常和荒诞不经的本质。他运用雕塑、表演、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并常常与观者互动。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随机性,其结果不可知,也无法预知。(部分图片由英国文化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