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应该怎么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网球肘应该怎么治?0

网球肘是一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被误解了的疾病。

先从名字说起。网球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83年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指的是网球运动员常犯的一种肘部外侧疼痛症状。后来医生们发现,“网球”这个词不准确,不仅是网球运动员有这病,很多体力劳动者,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做某种相同动作的人都会得这种病,比如厨师和花匠。另外,如果不小心突然做出某个平时不常做的动作,比如搬很重的行李,也会得这种病。

网球肘的学名叫做“肱骨外上髁炎”,指的是手肘外侧的肌腱炎症。人身体里的很多不同位置的肌腱都会发生类似的疼痛,比如篮球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肩部肌腱,以及足球运动员的髋部和膝盖部位的肌腱等等。所以说,“肘”这个词也是不准确的。

“肱骨外上髁炎”对应的英文名称叫做Lateral Epicondylitis,最后那个词的后缀tis是“炎症”的意思,因为过去的医生们都认为网球肘是肌腱使用过多导致发炎所产生的痛感,这个判断让医生们一直把可的松(Corticosteroid)作为治疗网球肘的第一选择。

可的松是1949年被发现的,当年曾经被誉为“神药”,其发现者还因此而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一种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消除炎症。早年的医生们将可的松注射进网球肘患者的肘部,痛感立刻就减轻了不少,于是此法就成了治疗网球肘的常规方法。后来有人嫌可的松的副作用太大,改用另一种人工合成激素——强的松龙,将其和盐酸普鲁卡因(一种局部麻醉剂)混合起来注射,同样可以缓解疼痛。后一种方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封闭针”,所有中国体校的教练们都知道这个方法,很多运动员都打过这种针。

可是,此后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网球肘并不是炎症反应!从此,Epicondylitis这类后缀带tis的名词也逐渐让位于另一个更加准确的词——Tendinopathy,中文可以翻译为“腱病”。直到现在为止,此病的病因一直没有公认的说法,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肌腱过度使用导致的轻微撕裂”。

虽然病因被修正了,但打“封闭针”这类疗法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因为它确实能止痛。后来又有人嫌人工合成激素副作用太大,改为直接注射止痛药,或者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等等,据说效果都不错。此外,还有医生建议患者休息一段时间,让肌腱自行恢复。也有不少医生建议患者实施理疗(Physical Therapy),强化肌腱附近的肌肉,减轻肌腱所承担的压力。

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到底哪种更有效,哪种疗效更长久?医生们一直没能给出可靠的答案,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多,但因为设计方法不同,严密程度不一,结果也很不一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比尔·文森奇诺(Bill Vicenzino)教授及其同事们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一款软件,在8个论文数据库中自动搜寻与腱病有关的研究,一共搜出了3824个结果。然后研究者们从中筛选出41个符合一定标准的高质量研究,加起来一共涉及到2672名病人。文森奇诺教授把这些研究结果混在一起,用“元分析”(Meta-analysis,又可翻译成“整合分析”)方法重新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很多让人惊讶的结论。

首先,可的松注射确实可以止疼,但只在短期内有效。如果进一步考察可的松注射6个月和12个月后的疗效,就会发现它反而不如什么都不做(静养)。非可的松类注射的短期疗效也大都不错,但长期疗效则参差不齐、有好有坏,而且不同部位的腱病对注射的长期反应也很不同,说明腱病的成因非常复杂,没有一种药能够包治百病,用错了甚至可能有害。

其次,目前流行的静养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没有证据表明静养可以帮助肌腱恢复健康,静养甚至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第三,目前看来最好的治疗方式要算是理疗,也就是在不直接刺激患病肌腱的情况下,通过举重和拉伸训练,强化肌腱附近的肌肉。理疗的方法各异,大部分理疗师都会推荐患者做“怪姿锻炼”(Eccentric Exercises),即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一些平时不常做出的动作,以此来强化原本较弱的肌肉群。

文森奇诺教授将研究结论写成论文发表在2010年11月出版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同期杂志还刊登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教授卡里姆·可汗(Karim Khan)的评论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读。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使一种疗法流行了很多年,也并不能证明它就一定是有效的。老百姓缺乏长期监控和数据统计的能力,一项疗法即使在民间使用了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网球肘

上一篇: 哈斯基尔
下一篇: 食髓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