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湖北省谷城县现有的80座中小型水库和8575口堰塘,大都是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如今不少成了病险水库,有的几乎看不出堰塘的模样了,有的水田成了旱地。这种状况许多地方都存在,有的严重程度还远远超过了谷城县。

笔者所在地灌溉全县的两大干渠,这些年国家连续投入巨资进行了整修,已建成三面不见泥的渠道。但另一方面,那些通到田头地角的小塘小库、支渠小渠则基本上没人管理、没人整修过。过去那些幽深的水塘,如今成了浅浅的锅底;过去那清亮的绿水,如今成了乌黑的臭水。更为严重的是,昔日是渠道绕山转,水流到田间。如今渠道全被毁,水流不出塘,连水库旁的田都难浇灌。这些没有人管理、维修的小塘小库、支渠小渠已经成了制约水利设施发挥功效的“最后一公里”了。

笔者的家乡盛产水稻,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大小渠道纵横交错,水库、水塘密如蛛网。再大的旱也不担心,再大的雨也不害怕。记得当时有人说,就是干死了井中的青蛙,也干不死田里的庄稼。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为了分到临近水塘、水库的田,农民们还争得非常激烈。而田地一到手,农民们也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精心地侍弄土地。一遇旱灾,水车、抽水机齐上阵,基本上是年年粮食丰收。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塘中的淤泥无人清,渠道损毁无人管,塘埂倒塌无人理。现在已经没有一条通向稻田的完整的渠道了,别说是塘库中的水已经很少了,就是满塘库的水也无法流到稻田中了。所以,过去的小旱现在也成了大旱,过去的小灾现在也成了大灾。

更让人忧心的是,过去争破了头的耕田,现在都长满了荒草。大部分农民两季改一季,一季也只种点口粮。有的甚至连口粮也不种,要么在稻田中种树,要么种点经济作物,要么就那么荒着。只要户口上有田地,不管种不种粮食,反正粮食补贴照样领,良种补贴照样拿。农民反映,现在农村基层组织薄弱,公益事业无人组织、无人管理,也无人出钱。连过去兼具蓄水、抗旱、防洪、消防等功能的门口塘都无人过问。笔者老家的门口塘最后一次清淤还是1986年,现在门口塘成了垃圾场,上面漂浮着死猪、死鸡、农药瓶、塑料袋等各种垃圾,一潭黑水刺鼻难闻。

其他原因还有,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可抵得在家种田一年的收入,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赶不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种田的确划不来。农村中孩子越来越少,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是一再撤并,要想读书就只有到城镇租屋居住,一些农民就搬离农村不再种田。田不种了,水塘、渠道也就自然无人管理了。

因此,要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首先要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国家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外,还要有配套、完善的农业政策,让农民种田有利可图,有了种田的积极性,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才能破解。

(湖北红安 张沛灏) 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三农农民最后

上一篇: 好东西(622)
下一篇: 明天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