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双胞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到乡村办事,发现浙中农村有个现象,老年人普遍不会说普通话,识字的不多。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不少家庭都碰到类似宅基地或户口簿登记时出错的问题。他们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或打工,新生儿申报户口、户籍登记等都由老人代办,登记机关也不做认真审查核实,往往错误百出,若是不主动要求更正的话,就会一直错下去。
我去的地方是建德市大慈岩镇李村,其中一户叫李利忠的朋友有个儿子叫李泽渐,在杭州读小学。可是在老家的户口簿上,李利忠居然有两个儿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双胞胎”,一个叫李泽渐,另一个叫李泽浙——户口簿上注明曾用名“李浙渐”,而他这个做父亲的对此却一无所知。明显是“渐”和“浙”一字之差,户口登记机关属于错误登记,多年没有人审查。李利忠找到户口登记处要求更正,没想到那位老兄拖着鼠标看了一下说:可能是你们村里申报的,也可能是搞错了,改天删去就是了。不曾想“李泽浙”倒真的删去了,但又为“李泽渐”多弄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曾用名“李泽浙”来,似乎错的不是户籍登记部门,而是报户口的人多报了一个“曾用名”来。
除了名字错误,李利忠还发现孩子的“公民身份证件编号”末4位数居然从“3754”错成了“3711”,这些年来孩子上学、办理少儿医保等使用的都是“3754”。这孩子本来出生在杭州上城区,但老家登记“出生地”时就变成了“浙江省建德市”了。李利忠兄弟两人在户口簿“何时由何地迁来本址”一栏却写着“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李村村361号迁来”,其实他兄弟都出生在这个村庄,至少20多年生活在这个村庄,怎么能说从这个村迁到这个村?更为错误的还有“文化程度”,他们祖孙三代,共有6人。在该户口簿“文化程度”一栏中,除李利忠妻子为“初中”、孩子因年幼不予填写外,其余4人——即他本人和他的父母、弟弟——皆为“小学”,实在是错上加错,结果户口登记处不愿意认错和认真更正。看来,这不是登记机关人员不负责任,而是李利忠一家“素质有待提高”?
(杭州 晓阳) 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