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送气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他是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从农村老家考取大学,学影视传媒专业。毕业后,因为没门路,连县城电视台也进不了。后来去沿海当了一年多的“提提”,名曰导演助理。每月下来,交了房租和支付高额的生活费后,所剩无几。遭遇金融危机后,那家影视机构也不景气。伴随着大量民工返乡,他又回到了生活的起点。
路在哪里?大多数同学已经转行,他觉得好像没有一项工作适合自己。彷徨迷惘中,一位老乡说煤气公司正在招人,每月能拿到900元。几经思想斗争,他最后报了名。经理很高兴,因为这是煤气公司招收的第一名大学生。经理还告诉他,送煤气不完全靠力气,更要靠心,业绩最好的一个小伙子,体质不算是最棒,但肯动脑筋,每月送气量是别人的两倍。“有没有信心打破这个纪录?”
头月,穿着黄马甲的他起得比谁都早,接到派送单后,载重自行车装上4罐煤气出发。很久没有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干到累时也隐约感到派送这个环节不尽合理。询问后,经理笑着说,多少年就是这样安排的啊。接到用户电话当即派活,谁正好在就派谁去。为保证“及时”,工人甚至没满载就出发了,可有时又多得送不完。他冒出个想法,能不能像市交通显示图一样,做个电脑软件,用户在哪儿就有指示灯闪烁。在用户最集中的几个区域开着装好煤气罐的小货车来回巡逻,一收到要气电话,马上以短信形式自动转到守货车的工人的手机上,马上用备好的自行车送至用户;而对于相对偏僻的地方,灵活安排人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资源,提高效率。
经理觉得此建议不错,马上请专业人员设计出一套软件,花5万元安装了全套设备。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系统更加完善,平摊到每个工人的送气量上升了一倍,他们的工资相对也增加了,公司的效益由此大大提高,把原来承诺的两小时送到缩短了半个小时。他虽然没有创造个人送气量第一,但用知识改变了一个企业的运营,创造了同行新的销售业绩。他现在是一名高管,除策划制订发展大计外,每周有4天和别的工友一样,仍穿着黄马甲扛着煤气罐上楼下楼,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也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湖北麻城 刘凌) 送气工大学生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