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色莹然

作者:李晶晶

​妙色莹然0( 东周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青铜虎钮錞于 )

格蕾丝·高登夫人是位中国迷,尤其喜欢唐朝。对于一个美国人,她了解的中国唐朝就已经很多了,她知道这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时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古“丝绸之路”,不仅为西域送去了当时中国最时尚的商品,也为中国人带回了西域的文化和技术。那条充满浓郁梦幻色彩的商道,还充满着绚丽的文化色彩。格蕾丝深深着迷于此,以至于还写下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与丝绸之路的小说。她的灵感来源或许是遍及家里的那些唐代胡人骑马陶俑、三彩骏马、三彩双龙耳壶。在高登夫妇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乔治亚豪宅中,不仅有他们珍贵的高古藏品,还有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中国的艺术珍品。

高登夫妇与中国的情缘,因丈夫莫顿先生而起。莫顿·高登曾是一位职业药剂师,通过努力,成功研发和开拓了自己的药品公司,并在出口业务上取得成功。那时,中国是高登业务往来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高登夫妇三次来到中国,这在当时实属罕见。他们游览了紫禁城、颐和园以及长城等地方。虽然他们没有购买任何中国艺术品,但这几次的经历在夫妻二人看来是“享受文化的朝圣之旅”。

中国之行,开启了高登夫妇此后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大门。纽约佳士得中国艺术品部联席总监迈克尔·巴斯(Michael Bass)说:“那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文化还知之甚少。不过在高登夫妇的圈子里,则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收藏家们,常常会聚在一起欣赏、讨论。如阿瑟·赛克勒(Arthur M.Sackler)和保罗·辛格(Paul Singers)亦是这个圈子里的成员。”保罗·辛格医生住在新泽西附近,成为高登夫妇的亲密好友,同时对他们继续收藏中国艺术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可靠的业内顾问。保罗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他的部分藏品曾经由第一代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罗越(Max Loehr,1903~1988)整理出版。当然,辛格与高登夫妇的收藏理念及风格还是大相径庭的。

高登夫妇的藏品通常是在美国或欧洲的拍卖会上购得,也会向信得过的古董商购买。纽约的弗兰克·凯洛(Frank Caro,卢芹斋的接班人)、伦敦的埃斯肯纳茨(Eskenazi)、S.Marchant and Son古董店、布罗特父子(Bluett & Sons)以及约翰·司帕克斯(John Sparks)的古董店,都是高登夫妇经常光顾的地方。

高登夫妇的收藏范围极其广泛,青铜、陶瓷以及文房器玩等应有尽有。其中,陶瓷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以唐朝至清朝之间为主。在今年3月底纽约佳士得将进行的“高登伉俪珍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及早期艺术精品”拍卖中,可以看到一件唐三彩陶双龙耳壶,古意十足,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极富动态。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一种陶瓷样式,主要流行于隋唐,其前身可能是源自西域。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少,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妙色莹然1( 清雍正粉青釉刻缠枝花卉碗双圈双行六字楷 )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陶瓷中,蓝釉出现得几近最晚,它是随着“唐三彩”的出现而诞生的。唐代之前没有蓝色釉彩出现的痕迹,而蓝釉在唐代也仅见于“唐三彩”。在高登夫妇这次专场中,有一件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和一件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蓝色夺目而不刺目,沉稳庄重。其实,蓝色在古人眼里不算吉祥的颜色。古代乡试中的考卷如遭污损或不合格式,考官会用蓝笔写明处分,称为蓝单。中国人过去认为的蓝色是指天蓝色,而西方人的蓝色则要深沉许多,这在西方的宫殿中到处可见。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清代的宫廷在元明时期霁蓝深沉颜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提亮,甚至描金,让它更加接近西方人所崇尚的蓝色。雍正与乾隆的这两件霁蓝瓷器,正是那个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物证。

这两件霁蓝瓷器通常被称为单色釉。专业术语叫“一道釉”,也叫“一色釉”。指的是瓷器上只有一个颜色,比如蓝釉、白釉、红釉等。另一相对的是复色釉,指瓷器有两种以上的釉。细细看过高登夫妇的藏品,会发现他们对单色釉瓷器情有独钟,尤以清三代的最为丰富。迈克尔·巴斯解释:“这并不奇怪,中国陶瓷因种类繁多而享誉世界。但在中国本土,自陶瓷工艺和地位达到一定高度以来,单色釉瓷器就一直享有最高的推崇。”唐朝,陶瓷首次作为工艺品被鉴赏家们所欣赏,尤其是全白或者全灰绿的单色釉瓷器。到了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达到顶峰,单色釉瓷器在此时创烧出很多新品种。

​妙色莹然2( 唐三彩陶双龙耳壶 )

在高登夫妇的藏品中,有两件红釉瓷器。一件为雍正红釉盘子,另一件是乾隆霁红玉壶春瓶。两相比较,区别逐一显现。雍正红釉沉稳练达;乾隆霁红,自康熙起历经雍正至乾隆已经炉火纯青,釉色冷静无华。同为红色,细微差别的变化,却能表达出不同的质感。或许高登夫妇为此而吸引,将它们纳入了自己的收藏系列。

长期以来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崇尚红色自古以来延绵不绝。只是这种釉色在瓷器上的生成并非易事。红釉的产生极为偶然,在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只有铜元素能让瓷器呈现真正意义的红色,然而温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让红色消失。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铜红釉的实物是唐代长沙窑作品,直至元朝才有了红釉瓷器的正式烧造,但存世量非常少。到永宣时期红釉开始成熟起来,红釉在史书上被描述为“如初凝之牛血”,颜色厚重。宣德以后,红釉停止生产,只能偶尔一见。在停烧200多年后,到康熙时期红釉瓷器的烧制才开始恢复。这一时期诞生了极负盛名的“郎窑红”,同时恢复了“霁红”的烧造。

​妙色莹然3( 唐蓝釉男子俑(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

其实单色釉中的蓝、黄、红、白4个颜色,与古代的祭祀制度有着联系。从远古时期起,古人就开始祭天地日月。北京现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祭祀之地。这4个坛在历史上都分别烧过指定颜色的祭祀瓷器:天坛为蓝色,地坛为黄色,日坛为红色,月坛为白色。《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红,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天坛的蓝色代表天的颜色,地坛的黄色代表土地,日坛的红色象征着太阳,月坛的白色代表月亮的颜色。古人用直观的自然色表达内心的感受。

另一个与颜色有关的是“八旗”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起兵的时候,把士兵分为小队,每十人一队,每人拿出一支箭给队长。这个小队叫牛录(“大箭”的意思),队长叫牛录额真。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时候,努尔哈赤的队伍才有1200人,分成4个牛录,用旗色划分,当时努尔哈赤选择的颜色就是黄、白、蓝、红四色,这是八旗之初。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又增编四旗,努尔哈赤没有再选择其他颜色,而是在原本4个颜色上镶上一个边,以示区别。这4种颜色所代表的瓷器,反映了皇家思想。

​妙色莹然4( 唐蓝釉兔(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中国陶瓷的釉色,不是简单视觉上的色彩呈现,它们在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内涵的同时,也是不同时期美学的独有展示方式。高登夫妇的收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在他们的藏品中,能看到从西晋的越窑青瓷壶到宋代耀州窑刻花盘、龙泉青瓷、青白花团纹梅瓶以及清代的粉青釉刻博古龙纹壶、豆青釉葫芦瓶。从藏品的数量,便能感受到青瓷在中国陶瓷的家族中体系最为庞大,历史悠久。青色是自然界中最为悦目的颜色,给人以勃勃生机。也正因为如此,青釉的美学追求从开始就包含了大众因素。以高登夫妇所藏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盘为例:刻花刀刀见泥,入刀犀利,釉色凝重、深沉明志,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展现无遗,这种颜色显然是看惯了娇嫩柔媚之绿的南方人所无法理解的。金人南侵,兵荒马乱,耀州窑未能幸免,于是可以看到色泽衰退、深沉凝重的橄榄绿被姜黄、月白的釉色替代。

釉色是陶瓷装饰中最主要的手法,它与纹饰成为鲜明对照。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复杂而玄妙。实际上,今人面对陶瓷的五色斑斓,很容易忽视古人的意图。高登夫妇在收藏这些瓷器的时候,未必能深入地理解到中国人对颜色赋予的种种内涵和背后的历史。但他们享受到中国艺术收藏和学习所带来的无穷趣味。■

​妙色莹然5( 唐三彩蓝釉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 唐代瓷器陶瓷清代瓷器中国瓷器雍正高登妙色莹然唐三彩努尔哈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