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的百元时代

作者:谢九

在中东和北非动荡局势的刺激下,国际原油价格在近期大幅上涨。2月下旬,纽约轻质原油期货(WTI)价格从不到90美元迅速上涨至98美元,距离百元大关只有一步之遥,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更是早在1月下旬就突破了百元,至今稳稳站立在110美元之上。

如果与强势的黄金相比,原油价格的上涨似乎有些姗姗来迟,在金融危机之后,黄金价格已经屡创历史新高,而原油价格距离两年前的历史高点尚有50%的距离。目前发生动荡的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三国虽然均非石油大国,但是中东和北非集中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原油产量和七成左右的石油储量,如果上述地区的政治动荡继续扩散,国际油价还有大幅上升的空间。过去40年以来,因为地缘政治动荡带来过三次较大的石油危机,三次发生的地点都在中东地区,分别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12美元;1979年的伊朗危机,油价从14美元上涨到35美元;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伊拉克石油供应中断,油价从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这一轮地缘政治动荡如果进一步升级,有可能带来第四次石油危机。

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了2.4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4%。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会对中国经济形成全方位冲击,短期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去年末,我国的物价指数突然加速上行,CPI指数达到了5%左右的较高水平,但如果把这一轮物价上涨和2008年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一轮通胀水平远不及2008年,当时的CPI指数曾经从2006年的1%上行到2008年的8.7%。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2008年7月份曾经创下147美元的高点,原油价格带动各种大宗商品的上涨,最终给我国带来巨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因素,比如流动性宽松、食品价格上涨等,大宗商品等国际因素并没有太多的“贡献”。以纽约轻质原油(WTI)价格来看,2010年的涨幅只有14%。但是,如果这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的势头持续下去,2008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将有可能重演,今年前两个月,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的涨幅已经达到了8%。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首先影响上游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最终传导到下游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今年1月份,我国的PPI指数上涨6.6%,涨幅明显快于CPI,上游成本压力已经有所显现。而最终需要多久传导至下游,一方面看上游企业的原材料库存状况,同时也和我国资源品定价制度有关。由于我国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等并未完全市场化,所以对于上游的成本压力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这种扭曲的定价机制其实最终往往形成更大的破坏力,所以近年来加快资源品定价的呼声日渐强烈。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50元,从以往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很少在“两会”召开之前调整成品油价格,而此次打破惯例的调价,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资源品定价改革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将缩短上游成本传导至下游的时间,但价格机制理顺之后,物价上涨最终对经济的冲击力其实反而小于过去的行政保护时代。

如果原油价格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对于我国目前反通胀的努力将带来更大的挑战。回顾从去年四季度持续至今的反通胀措施,以央行和国家发改委为首的各部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通胀之战,使出了各种市场化和行政化的手段。一方面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连续3次加息之后,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回升到3%,负利率的局面有所缓解,一方面也在扩大市场供应,甚至推出了各种价格管制手段。这些举措对于抑制通胀可以在短期或者长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下一阶段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继续沿用过去的反通胀思路,无论是通过紧缩货币,还是增加市场供给,都不会产生太明显的效果。

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或许将进一步加快。因为本币升值相当于增加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输入型通胀压力。去年6月份,央行发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文件,拉开了新一轮人民币升值的序幕,在此之前,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在1年多时间内重新盯住美元,暂停了升值的脚步。从去年6月至今,人民币的走势虽有反复,但大致还是朝着升值的方向前进,在半年多时间内的升值幅度超过了3%。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通过暂停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可以保护大量的出口企业,危机过去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进口企业将成为弱势群体。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的贸易顺差达64.5亿美元,大幅减少53.5%,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1月份的出口额为1507.3亿美元,增长37.7%,而进口额为1442.8亿美元,增长51%。如果将来国家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我国的顺差还将进一步缩小。从以往来看,当我国的贸易顺差额较大时,通常会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借口,但是从以后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当我国贸易顺差显著缩小时,应该成为我国主动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契机。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于下游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一次利润的重新分配。大多数行业都将因为高油价而挤占利润空间,但也有部分行业因为高油价而受惠,最明显的就是煤炭和新能源两大行业,在油价高企的背景下,这两大行业的替代效应将被人们所认识。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始终是两大主角,二者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近90%的比例。当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时,在短时间内也只有煤炭能够给予实质性的替代,其他能源比如天然气和新能源的比重终究过低,短期内还无法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从历史经验来看,原油和煤炭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价效应,当原油价格上涨到一定幅度,煤炭价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跟随,不过在短期内的比价效应并不明显。比如本轮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但是国际煤炭价格却不为所动,在年内走势反而下跌。从国内煤炭价格来看,今年表现最好的品种是炼焦煤,受益于钢铁等下游需求回暖,很多炼焦煤企业纷纷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提高产品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受到澳大利亚洪水带来的大幅减产,焦煤企业成为近期表现最好的煤炭板块。而表现最差的则是动力煤,一方面因为下游电力行业陷入盈利困境,国家发改委对今年的动力煤实施了限价管理,同时随着冬季用电高峰过去,动力煤的需求也进入淡季,近期秦皇岛动力煤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小幅下降。上述这些只是煤炭行业面临的短期供求关系,从对石油的替代效应来看,如果石油价格继续上涨,最终将成为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煤炭行业自身的供求关系可能会暂时退居其后。

从长期看,新能源将是石油价格高企的最大受益者。如果石油价格较低,人们通常都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开发新能源,从经济角度也并不合算,反之,石油价格越高,人们开发新能源的动力也就越强劲。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经过了前几年的一拥而上后,除了核电产业,太阳能和风能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产能过剩产业,加之国际油价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大幅下跌,过去几年的新能源产业还没有真正成长壮大,就已经经历了从辉煌到衰退的周期轮回。不过,随着新能源被正式列入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之列,过去无序发展的局面也将得到改善。比如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行业,在经历了过去几番的价格暴涨暴跌后,国内的产业格局将逐渐趋于合理。今年1月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大幅提高了产业的准入门槛,对于项目建设条件和生产布局,企业的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等设置了严格要求,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在新能源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后,其他子行业预计也会陆续出台相关的规范和扶持文件。

从历史经验来看,石油危机的爆发也并非全是坏事,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反而有可能化危为机。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严重依赖原油进口的日本经济曾经遭受重创,不过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日本大力推进能源多元化改革,大幅减轻了对于石油的依赖,当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到来时,日本所受的冲击就小了很多。今天的中国经济也站在了发展模式转型的十字路口,高油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但也有可能加速倒逼经济模式转型。■ 百元油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