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PC向WebOS的惠普进化

作者:尚进

从后PC向WebOS的惠普进化0从后PC向WebOS的惠普进化16421万台,在IDC公布的2010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统计中,惠普依旧遥遥领先于戴尔的4340万台,保持着18.5%的全球市场份额。尽管2010年全年的全球累计销量达到了3.462亿台,年增长高达13.6%,但是与苹果iPad和三星Galaxy Tab的异军突起相比,个人电脑的长期增长前景并不乐观。而与惠普在个人电脑领域的领先地位类似,诺基亚在2010年依旧保持着全球市场32%的份额,对应则是全球移动通讯终端市场13%的总增长量。如果把全球个人电脑同移动通讯终端对比评估,不难发现13.6%和13%的增速共性,更可以发现个人电脑制造商和手机制造商们共同的进化方向,一种适应未来移动互联网操控体验的信息终端,并且派生出一种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生态系统。

正是基于这种对未来个人信息设备的理解,让惠普在2010年初破费12亿美元将Palm收购,并且将Palm的WebOS系统重新改良,以布局于惠普未来所有的信息终端之上。无疑,惠普在逐渐与传统的微软和英特尔架构联盟保持距离,从传统个人电脑的开放架构向WebOS的半封闭软件架构转移,但同时又区别于戴尔和联想对于开放架构Android的迷恋。几乎在个人电脑制造商阵营中,只有惠普没有尝试Android,对应则是摩托罗拉和HTC等手机巨头的Android情结,反倒是诺基亚更审慎,在保持自己封闭的塞班平台之外,投靠了同样是半开放的微软WP7系统。这让全球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竞争格局,在苹果和黑莓的封闭系统之外,变得更为复杂。

尽管惠普以更换公司战略口号的方式,标榜自己投身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但惠普绝不可能放弃自己在个人电脑和打印机市场上的领先位置,于是将WebOS引入个人电脑和打印机,与微软Windows间接兼容,成为惠普有些取巧的选择。也正是利用这种协同兼容机制,在同是WebOS软件系统的Pre3智能手机与TouchPad平板电脑之间,惠普也在酝酿平顺的信息交叉机制,在Pre3与TouchPad连接之后,Pre3上的信息输入可以即时同步到TouchPad上。当然惠普也意识到了个人电脑生意依旧生命顽强,正如同惠普信息产品集团笔记本电脑设计总监斯泰西·沃尔夫(Stacy Wolff)在采访中所预示的那样:“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互补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让笔记本电脑设计更经得起时间考验,才是赢得消费认同的关键。”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设计思路,惠普计划将为新一代笔记本电脑配备Dre音频系统,以推广24位音频,正如同Dre公司首席执行官吉米·艾欧文挤对苹果iTunes时所说的那样:“苹果iTunes让个人电脑长期沉沦于16位音频环境,我们跟惠普在一起尝试改变。”而这种改变恰恰暗示了传统硬件制造商的处境,核心软件系统和云计算,变得越来越重要,独特的硬件物理特色与第三方程序员开发生态系统,成为与智能手机交叉的后电脑时代醒目的竞争标志。

惠普如何从个人电脑制造商向移动互联网趋势靠拢,如何协调个人电脑与WebOS之间的关系,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惠普信息产品集团首席技术官菲尔·麦金尼(Phil McKinney)和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乔舒亚·布伦克尔(Jos Brenkel)。

从后PC向WebOS的惠普进化2从后PC向WebOS的惠普进化3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全球个人电脑的头号制造商,惠普一直是微软和英特尔联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不同于戴尔、宏基和联想等其他全球个人电脑制造巨头,以开源的Android系统作为自己的去PC化转型方向,惠普在收购Palm的基础上,独立研发了WebOS架构。这是否意味着传统个人电脑市场在沦为夕阳化产品类型?

麦金尼:全球个人电脑的年度出货量数字一直没有下滑,并且微量增长,所以谈PC时代的“夕阳”,有些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从增长趋势上看,个人电脑的增速确实无法跟智能手机和平板类移动计算设备比较。人们对于信息设备的互联互通需求,正在超越过去十几年对计算速度的需求。所以惠普选择在2010年用12亿美元收购Palm,并且闭门研发了近一年。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并不是移动设备取代个人电脑,而是一个通用化的信息平台,从Palm架构进化出的WebOS,将成为一个家族,不只是WebOS的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还会有WebOS的个人电脑、个人打印机,未来所有的惠普终端都可以装载在WebOS上。

三联生活周刊:那微软Windows的位置呢?对于惠普来说,云计算的信息工具转型是否越来越急切了?

麦金尼:大多数信息产业的趋势判断,一直认为互联网让整个电脑世界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微软为核心的PC生态,另一个是Google为首的云计算生态。以现在全球网络带宽的现状,要把所有个人电脑上存储的东西都搬到云服务器上,至少要11个月,而目前全球信息创造机制是每6个月内容翻一倍。并且社交网络正在加速信息内容的制造速度,未来可能3个月就翻一倍,所以互联网带宽彻底满足云计算还要有很久,在此之前,我觉得更可能是一种混合状态,个人电脑存储和云计算并存。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收购Palm,我们看到惠普最近几年频繁地进行收购,包括27亿美元收购通讯巨头3COM,139亿美元巨额收购EDS,无疑惠普一直试图强化自己在服务器领域的优势,这可以视作云计算能力的提前储备吗?

布伦克尔:在整个云计算领域,惠普已经拥有了非常完善的技术能力,包括分布计算和存储管理,而用户终端上我们又布局了WebOS。你有没有想过苹果iPod就是一个消费类的瘦客户机呢?关键是目前全球互联网每天制造的信息太多了,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数据都存在个人电脑类的终端里,这就为个人信息工具的演化创造了进化环境。而全球信息公司中恐怕没有哪个公司能像惠普这样,拥有跨越性的产品整合能力,下一步趋势无疑要打造一个品牌,从消费到商用的品牌连接者。

三联生活周刊:以“Everybody On”代替使用多年的“The Computer is Personal Again”,惠普口号观念的改变,明显暗示了个人计算让位于更分散的在线应用。在你看来这种变化将如何体现?

麦金尼:“Everybody On”无疑更强调每个人的个体,作为信息创造者的关系集群。这个观念无疑是对目前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素描。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全球信息文明无疑会有更丰富的创新,体验经济将更强调分享和互动,我们无疑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

三联生活周刊:两周前诺基亚出乎意料地跟微软结盟,不仅将采用微软WP7操作系统,还从微软拿到了1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这可以被视作传统手机巨头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人工干预进化,摩托罗拉和三星也通过平板电脑在进行类似的产品战略迁移,而另一方面则是惠普、联想和戴尔为首的传统个人电脑制造商,也在向这种高度集成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转型。从你的角度看,手机制造商和电脑制造商,谁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

麦金尼:微软跟惠普一直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康柏曾经是微软Windows CE手持设备最早的支持者,惠普收购康柏后也沿袭了这样的传统友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工程趋势的变化,惠普越来越意识到最佳的用户体验,绝对离不开设计巧妙的终端硬件设备,更离不开与之完美匹配的软件系统,惠普更愿意同时拥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开发能力,并且把两者在惠普内部实现最佳的融合。譬如Android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开放源代码的Android有硬件认证机制,但是并不是认证就能让硬件标准统一,屏幕尺寸和ARM处理器的不同,尤其是底层驱动代码的调优区别,让应用程序必须调整出不同版本,才能在所有主流Android设备上运行。很难说是传统手机制造商,还是传统个人电脑制造商,谁更能适应未来产品的进化趋势,关键在于这种趋势背后的云计算脉络,哪个生态系统更容易匹配云计算。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的iOS生态,黑莓的Playbook,惠普的WebOS系统,这三个封闭的系统,再加上微软的WP7和Google牵头的各色Android,这两个开放软件生态,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催生了至少5个不同的架构体系,并且对应着都在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这时候第三方程序员,尤其是涉及互联网在线应用的开发,成为各个生态系统都在争相拉拢的对象。过去Palm一直忽视第三方开发者的生态建设,惠普如何应对这种开发生态体系之间的争夺?

布伦克尔:不同信息消费群体会有自己不同的消费行为习惯,用户对自身行为理念非常在意,这可以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态度上,甚至未来中国不同城市都会出现不同的信息消费体验,惠普需要有能力发现这种地缘和消费文化的区别,开发适应全球不同市场的产品和内容。我们在收购Palm后,深入调整了WebOS系统,让它能部署在所有的惠普硬件终端上,尤其是惠普全球销量第一的个人电脑之上。打印机也将是WebOS的重点,利用惠普在全球打印机市场的份额优势,给第三方开发者以空间尝试新应用的试验。而统一化的操作系统平台保证了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产品,更是在多种终端形式上消费一体化的内容,这无疑让第三方开发者有了充足尝试的开发空间。WebOS的开发难度并不高,譬如去年全球最流行的《愤怒的小鸟》游戏,芬兰的原始开发者只需要3天时间就把这款游戏移植到了WebOS之上,同样是这个游戏,转移到Android平台上耗费了2个月时间。■ 电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惠普惠普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