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诞生前史:孤独星球的联结渴望

作者:石鸣

​Facebook诞生前史:孤独星球的联结渴望0( Friendster创始人纳森·艾布拉姆斯 )

Friendster(建于2002年)

其实Facebook并不是社交网络实名注册制的急先锋,Friendster才是。

如今人们都在欢呼Facebook采用真实身份注册这一行为的革新性,然而,当年首次提出杜绝虚拟账号的Friendster,遭遇到的却是一场网民自组织的“造假革命”。来自美国加州的一个以《星际迷航》中高智能机器人群体“博格集合体”(Borg Collective)之名自称的网民组织甚至仿造美国《独立宣言》发布了一份《造假宣言》,声称Friendster的实名注册制剥夺了人类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Friendster遇到的这场挫折,大概显现了“时势”与“英雄”的关联。

Friendster的创建初衷其实是网络相亲。借助Friendster,在线交友成为当年流行文化的一大潮流。然而,今天看来,这也是它的局限之处。本来,这个网站通过在个人主页上加载朋友照片和朋友链接,第一次在彼此孤立的网络用户之间建立了联系网络,并且试图通过朋友来诠释个人的喜好和特征,但是这个联系网络所服务的目的并不具备延展性。为了保护相亲和交友者的隐私,Friendster设立了许多限制,比如不支持一次性发送大量好友请求。另外,Friendster在网络的设计上参照“六度空间”原理,不允许人们和陌生程度跨越4个层级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说,用户在Friendster上最多只能联络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一方面限制了社交网络的扩张,另一方面,在页面加载时评估用户之间的陌生程度耗费了大量服务器资源,Friendster的网络经常因此而崩溃。

因此,Friendster 2003年在美国人的网络社交生活中昙花一现后,就再也未能在欧美市场重整旗鼓。这当然与MySpace等后起之秀在北美的兴起有关。业内人士将Friendster称为“互联网历史上的一次大失望”。亚洲对Friendster的态度尚属友好,在Facebook尚未流行起来之时,东南亚等国的社交网络中主要是Friendster在占据地盘。

​Facebook诞生前史:孤独星球的联结渴望1( MySpace创始人汤姆·安德森(左)和克里斯·德沃夫 )

MySpace(建于2003年)

在创立伊始,MySpace被视作“山寨王”。两个创始人一位的专长是发送垃圾邮件,另一位则负责一家色情网站。当时的媒体嘲笑MySpace说,它山寨了一切可以山寨的对象。

​Facebook诞生前史:孤独星球的联结渴望2( 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 )

实际上,这正是MySpace的建设思路:先上再说,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开放思维既造成了MySpace在发展初期的大繁荣,又使得它遇到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Facebook时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有人说,同为社交网站,MySpace是一家媒体公司,而Facebook则是一家技术公司。

开放和自由是MySpace最为显著的特征。MySpace不再限制用户对个人页面的个性化设置,使用者可以在网上搜索一切个性化元素来装饰、充实自己的个人页面。它取消了Friendster的实名制,用户可以随意设定账号身份,网站甚至不确认用户注册使用的电子邮件地址。它也取消了Friendster的分级制度,不再对用户之间的关系远近进行评估,并于建立一年后取消了访问限制,所有网民无需注册,可任意查看他人的主页,MySpace瞬时成了偷窥者的天堂。

这种放任自流的发展思路,使得MySpace迅速在反叛的青少年亚群体中找到了呼应。而青少年最为熟悉的亚文化潮流之一则是非主流的地下独立音乐。由此,MySpace自己定义为网络版的音乐电视台,大量拉拢音乐界和时尚界的潮流小偶像进驻。2005年3月,美国主流媒体终于注意到MySpace的影响力,《商业周刊》称:“大量歌手和模特的加入使得MySpace像极了城里最火爆的酒吧。”2006年7月,美国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因一年前收购了MySpace而上了先锋技术文化杂志《连线》的封面。

2008年7月,MySpace的用户浏览网页总量第一次成为全美第一,远超当时的雅虎和Google,吸引的访客数量几乎是当时Facebook的两倍。

与此同时,MySpace的用户群也开始分流,200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精英、中上阶层的孩子们开始纷纷转向Facebook,他们来自重视教育的家庭,是快班学生,目标是常春藤名校,将来要成为社会中的霸权力量。只有那些沉溺于《火爆狂飙》等电脑游戏、朋克、哥特、地下摇滚文化的另类少年还泡在MySpace上,他们中有许多是拉美裔后代、移民少年、“同人女”、小混混、“伪娘”。尽管目前MySpace在众多社交网站中因其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性仍然占据一定地位,但是无可挽回的,跟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上的社交生活也在迅速分层。

LinkedIn(建于2003年)

如果说MySpace是孩子的天下,LinkedIn就是成人的社交网站。

它的目标对象是职业的专家和商务人士,年龄25岁以上,页面主要展示个人联络方式和专业技能,没有图片、音乐、视频分享等花里胡哨的功能。要想浏览LinkedIn上的大部分信息,尤其是比较核心的个人联系方式的信息都需要收费,根据订阅内容的全面程度分4个不同的级别,最低级别每年60美元,根据用户统计数据,一般来说是每年每人平均在LinkedIn上花200~300美元。有个别使用者每年付费高达2000美元。LinkedIn的理念就是,想要社交么?请先付入场券。由此,登进了LinkedIn,你可以有把握你是走进了类似一幢高级写字楼或者慈善舞会之类的地方,你不用担心周围的人会口吐粗言,当然你自己首先也必须衣冠楚楚,谈吐高级。

到2011年1月为止,世界各地LinkedIn的用户数量为1.01亿,男性占将近60%,25岁以上的用户占80%,70%分布在欧美,在亚洲最为普及的地区是印度。学术界的教授们在LinkedIn上彼此联系,许多高科技公司和企业都在LinkedIn上设立主页并招聘,《财富》杂志的“全球公司100强”中,有69个都在LinkedIn上。

Mixi(建于2004年)

Facebook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的今天,日本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固守本土社交网络的最后堡垒。

尽管去年电影《社交网络》在日本的上映推动了Facebook日本用户数量的大幅上升,但是随着电影热潮的退去,Facebook在日本发展的前景再次显得可疑。与此同时,日本第一大社交网络Mixi一直在稳步发展,如今在日本的用户数量是Facebook的10倍。尤其在用户使用时间这项指标上,根据尼尔森公司2011年1月的调查数据,日本人当月花在Mixi上的平均时间为164分钟,而花在Facebook只有35分钟,是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在Facebook上花费时间(352分钟)的1/10。

要了解为什么Mixi这样一个以工作招聘网站起家的社交网站能在2004年建立以来一直保持日本社交网络中龙头老大的地位,需要了解以下两点:一是3/4的日本社交网络用户只通过手机访问他们的个人主页,只使用个人电脑登录社交网站的日本人只有2%;二是日本人注重等级秩序和自我保护,即使在社交网络方面也是如此。

Mixi从设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实施各种区别对待制,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在网上复制出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状态。只有获得朋友邀请,才可获得Mixi的注册许可,而要想将对方加入自己的社交网络,必须获得对方同意。Mixi中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功能叫做“批注”(Endorsement),按时间倒序标注每个朋友关系的远近亲疏,“脚印”栏目则可以让你看到最近所有来浏览过你的个人页面的朋友名单。

针对手机和个人电脑,Mixi推出不同的页面设计,在手机上使用Mixi,你看不到所有花哨、复杂而无用的条目。Mixi也不允许用户对页面进行个性化设置,用手机上Mixi,你体验的是一种日式的极简和清洁。■ 诞生互联网社交星球Facebook社交网络渴望脸书孤独myspacemixi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