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效应下的宽带还能有多宽

作者:黄燕

管道效应下的宽带还能有多宽0当微博这类低流量应用火爆移动互联网时,下载和视频业务人们仍然习惯依赖WiFi,即使如此还是有iPhone和iPad用户抱怨APP商店的下载速度太慢。于是“带宽崇拜”再次上演,整个移动业界刚开始鼓噪4G,固定宽带网已经悄然启动了又一轮带宽升级。继2010年各大城市普及2M带宽之后,现在中国电信干脆将带宽目标直接指向了100M。2月16日,中国电信宣布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通过实施光纤到户将接入带宽从2010年的4M全面提升到8M以上。“2011年中国电信将新增光纤入户3000万户,相当于过去5年的3倍。南方城市实现8M带宽全覆盖,20M覆盖率达到70%,东部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超过80%。”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孙俊彦向本刊透露,“未来3年内,南方县级以上市将普及20M带宽接入,核心城市带宽达到100M,8000万家庭实现光纤入户。”与带宽大幅跃升相反,孙俊彦预计宽带价格还将持续下降:“我们认为宽带速率和资费的跳变期将在3年左右到来,每兆带宽将会持续下降。”

中国的宽带有多宽?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国内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仅为每秒100.9K,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每秒230.4K。与4.57亿网民总数和98.3%的宽带普及率相比,这样的带宽速度实在配不上全球最大的宽带市场。“目前宽带网络使用最多的是非对称数字环路技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ADSL,现在城市宽带的主流速度已经提高到了2M和4M,但在我们看来还远远不够。”孙俊彦说。带宽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瓶颈,视频等互联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让网络流量骤增,但其实带宽障碍并不在骨干网,而是接入端的最后1公里。孙俊彦告诉本刊:“在短短几年内我们的骨干网传输带宽已经从G级跃升到了20T,现在骨干网带宽基本能满足网络需求,关键在于接入端能否实现光纤到户。”

按照中国电信市场部总经理何志强的说法,从光纤到铜缆的带宽提升是100倍,2010年南方城市已经全面普及4M带宽,1000万个家庭实现了100M覆盖,但和带宽的翻倍增长相比,每兆带宽的单价增加很少。“提高性价比,我们希望以大众市场的普及来刺激整个宽带产业,特别是网络应用的极大丰富。”何志强说。实际上网络升级的关键不是价格,而是能否有足够的应用支撑。“业内公认‘光进铜退’是大势所趋,现在光纤到户最大的障碍已经不是成本而是用户需求,宽带网络上能否有更多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对本刊说。2010年中国城市宽带已经进入2M时代,但只有少部分用户选择升级到2M或4M,价格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应用支撑。“中国互联网虽然规模大、网民多,但应用还处于低层次的娱乐为主,商业层面主要是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非常单一。带宽是原因之一,比如远程教育、医疗、家庭实时监控等等大多由于带宽不够推不下去,包括现在热炒的物联网也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如果家庭宽带能达到6M到10M的水平,那时的网络应用将会是另一个局面。”陈金桥对本刊评论说。

当移动产业一窝蜂涌向应用商店时,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王晓初却坚持认为,运营商的第一角色是“做好管道”。“今天的网络不仅要提升带宽,还要更加智能化。已经有消费者反映,带宽升级到2M甚至4M之后感觉网速没有质变,这里面有用户上网使用大流量业务越来越多的原因,也有网站端数据拥塞的问题,比如视频网站的爆炸式增长。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分布式计算帮助企业客户减轻带宽压力,甚至向合作伙伴开放认证、计费等功能。”王晓初告诉本刊。在他看来,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今后用户不需要承担持续升级硬件的费用,只需通过云端的虚拟处理能力即可享受到最优服务。“未来前端PC会越来越瘦,把更多业务放到后台去实现,而这一切都需要高速宽带网络的支撑。”

管道效应下的宽带还能有多宽1三联生活周刊:3G技术和WiFi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下一代4G技术LTE更有望让移动网络实现百兆带宽。作为一家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2010年同样开通了基于CDMA EVDO的天翼宽带,你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对固定网络的分流和竞争?

王晓初:其实对用户来说,无论手机、PC还是其他移动终端都只是上网形式,消费者关心的是用户体验,而不是背后采用了哪种接入形式和技术,作为运营商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在各种终端上获得一致的上网感受。以WiFi为例,它的有效距离是50米左右,实际上接入WiFi网络之后的数据传输还是到光纤上去,这也是中国电信启动“光网城市”的目的之一,它不仅是解决固网的问题,同时还要提升无线宽带的用户体验。有线和无线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无线网络的频谱是有限的,不可复用、不能再生,因此真正大容量的宽带一定是有线,而移动网络解决的是小容量的应用。比如现在很多手机都可以看电视,但是有多少消费者会拿手机看电视呢?所以移动和固定宽带之间还是个市场细分的问题。谈到4G,现在热炒的LTE技术严格说应该称为3.75G,属于演进性的过渡技术。LTE的带宽提升确实很大,但频谱利用率只提高了5%,还没有解决移动网络的频谱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无论从网络容量还是用户规模来看,中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宽带市场,但是我们的平均带宽仍然停留在100多K的水平。“光进铜退”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现实是只有一成多的用户能享受光纤到户。在你看来提升带宽的最大瓶颈在哪里?

王晓初:尽管我们的网民总数非常庞大,但中国家庭宽带的普及率只有23%,增长空间非常大。在宽带网络建设上我们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老城区变化太快,城市改造之后网络全部重建,经常让我们举棋不定要不要铺网。现在的对策是先做稳定城区,不确定地区尽量用临时手段来满足。另一个问题是资金,之前5年,中国电信主要做核心网和城域网,下一个5年我们要做好接入网的最后1公里,光纤到户的资金投入将远大于铜缆,也是中国电信下一阶段各类投资中最大的。不过随着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设备采购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大家也看到最近两年城市宽带的带宽在不断提升,而价格涨幅很小。同时光进铜退之后我们还可以把铜变现来解决一部分资金。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包括运营商在内很多人在做苹果式的应用程序商店,你认为作为运营商应当如何在产业链中推动网络应用的进一步丰富?

王晓初:作为运营商我们首先要做好管道,现在网上很多需求已经受制于带宽,最明显的例子是视频。当然运营商的管道角色又不仅是提高带宽,还必须越来越智能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视频服务网站在一个点上要让全国各地的用户都能得到及时响应,过去新疆的用户点击之后要从北京调取数据,很容易出现延迟现象,而现在通过云计算技术,我们可以根据各地用户的点击习惯提前将数据推送到本地服务器上,那么新疆用户点击后就能从乌鲁木齐而不是北京提取数据,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对于企业级客户我们可以向合作伙伴开放计费、认证等功能,提升运营效率。在内容服务上我想运营商只是一个参与者,我们首先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争取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产业链中来。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唯一一家拥有卫星、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络的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布局光网城市的同时,如何体现自身“天地一体化”的网络优势?

王晓初:我理解的“天地一体化”网络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接入层的光纤到户,目前中国宽带主流技术是非对称数字环路,仍然在铜缆上,带宽以2M和4M为主,下一步我们会逐步以光纤替代铜缆,达到20M甚至100M带宽。另一个任务是解决3G网络和WiFi如何布局的问题,要在城市中找到客户需求最集中的地方布置热点。中国电信会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客户自由选择有线还是无线,用3G还是WiFi,或者卫星网络。我们希望让用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想要的接入方式,未来客户选择服务的界面可能不是在营业厅,而是在你家里的电脑上,并且要让客户用一个ID、一个密码实现所有网络接入。目前中国电信手机和家庭网络用户已经可以做到这点,针对iPhone和iPad的客户端也即将上线。■ 通信电信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宽带王晓初宽带连接北京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