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远征军》:电视剧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远征军》剧照 )
对于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积案,影视剧是一条快捷然而并非最合适的路径,战争本身就是乏味严肃、缺少暖色的,偏离了当代百姓的审美区间。不过总有些人,宁愿牺牲掉部分商业利益,担负起电视剧不堪负荷的使命。
制片人张丽影11年前还是央视的记者,去云南采访时第一次看到了叠水河边的国殇墓园。墓碑上士兵的年龄大多不足20岁。她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她闻所未闻的历史。
2005年,央视8套播出的《滇西往事》和2010年的《滇西1944》都是由她担任制片人。有了前两部的铺垫,全景展现远征军战斗过程的想法很自然地形成了。
2004年,编剧邱对写了一部抗战剧《龙虎人生》,其中有涉及远征军的情节,通过查资料,他对那3年半的战争有了浓厚兴趣。的确,没有一条路,能比滇缅公路上流过的血多。为了争夺1100公里的路,6个国家、40多万军人死在异乡,其中很多中国军人的墓地还被捣毁,尸骨无存,加上两倍于此的死亡平民,一寸山河一寸血。
2008年,张丽影的公司终于找到他,凤凰卫视、云南台播出的纪录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时他已经做了4年的资料储备,非常自信地接下了工作。在编剧阐述里,他毫不掩饰想把它做成“史诗剧”的决心。邱对的资料来源一是大陆现有的资料,二是海外网站。他在旧书店淘到了1944年重庆政府出的《步兵操典》,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研究远征军历史的民间学者戈叔亚说,30年前他刚开始考察时,采访老兵称得上奢侈,那时他们才五六十岁,记忆力清晰,长年的寂寞使得有不少老兵托人找到戈叔亚,希望接受采访。而现在邱对面临的问题是,还健在的老兵最年轻的也接近90岁,基本都是下层士兵,对战略、战局一无所知,只能描述某些战斗片段的残烈。这也是贺新城对当下战争剧不满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简单的拼刺刀、打打杀杀重复太多,观众希望看的是高层谋略和运筹,可这种故事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靠编剧的想象力是无法企及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从一个小团队的角度切入,而《中国远征军》恰恰相反,它没有一位贯穿始终的人物。表面上看,黄志忠扮演的中层军官韩绍功是男主角,但他实际是个上达高层、下接地气的人物,目的是让当时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史迪威、罗卓英都能不突兀地出现。另外两个真实存在的战将戴安澜和孙立人,从戏份上看也称得上男主人公。张丰毅扮演的孙立人有一半台词是他本人用英语讲的,让人不由为他捏把汗。
邱对说,他能保证剧中80%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他作为编剧的最大任务,是在语焉不详的资料中,根据逻辑性和每个人物的个性推断出可能发生的细节,这实际上是一种猜想。也就是说,有20%的细节是他推断的,而这20%又是最重要的部分。
猜想引来的必然是争议,有一个情节,戈叔亚和贺新城都不能赞同。那就是孙立人率113团解救俘虏营中的7000名英军和平民的段落,戈、贺都表示,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戈叔亚还去问过孙立人的家人,孙家人认为这样的改编可以理解。邱对告诉记者,他看到的资料是孙立人接到命令后在第二天凌晨发动总攻,击溃日军33师团。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战斗力之悬殊可以用悲壮形容,用戈叔亚的比喻是“老挝和中国乒乓球队的差距”,影视剧中经常表现我方冲啊杀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常的作战模式是国民党军队以巨大兵力优势正面推进,美军再断其后路,即使这样,日本人想跑也能跑掉,除非他们不想活,才会全歼。”
邱对其实也这么认为。他举例说,蒋介石是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长官,但在滇缅的士兵军饷是由美方发放的,因为他们不信任国民党军方,认为他们腐败、克扣军饷。曾经发生过国民党士兵丢了军毯,被几个军官毒打,在美军干预下才停止的例子。同样地,英军认为中国军队行动缓慢、战斗力弱。
回到那次杜撰的营救,孙立人手下只有1000多人,日军33师团有2.5万~3万人,就算只是下属的一个加强连也有三五千人。鸡蛋碰石头的打法,如果是秉承忠诚信条的戴安澜,也许会去实施。以孙立人的留美背景,接受的军事教育是战前必须有确凿的情报支持不可能把队伍置之死地。邱对在纪录片里看到一个老兵的口述,说孙立人也是事后知道只有日军的两个加强大队,深感庆幸。
邱对认为这完全不符合孙立人的性格,于是他设置了一个又让专家很难接受的细节,那时日本在缅甸的僧侣中有一部分是间谍,邱对假想其中有个僧人不是出于自愿为日军服务,经过孙立人的劝说和良心的折磨,他告诉了孙立人日军的实际兵力,才使得孙立人敢于下令进攻。贺新城和戈叔亚都认为这样的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也不可能发生。
这种从逻辑出发,寻找史实发生的规律,贯穿在邱对的剧本中。《中国远征军》其实更应该起名“第一次远征”。第一次远征是非常失败的,10万人死了6万,过去,从没人探讨过为什么装备精良,又有强劲外援的10万人会溃不成军?如果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为什么会战斗力这么弱呢?
这部电视剧要探讨的就是第一次远征的部队必然有一个刚性的逻辑存在,那就是军队本身的问题导致了溃败。军官们思想不统一,英国按照他们的国际利益准备放弃缅甸,他们确信日军会战败,将来可以通过谈判收回权益,不值得为守缅与日本人厮杀;而中方必须依赖滇缅公路输血,剧中英、美方和杜聿明、罗卓英总是在为各自的利益吵架。
正因为焦点放在了第一次远征,第二次便匆匆略过。贺新城认为,没有重点体现第二次的反攻也是该剧的遗憾。“日军最初进攻过,攻了一次后从此不敢再进攻,中国军队面貌一新。这是日军的记录里说的。”邱对回想起他在编剧阐述中曾经豪气地做出保证:要写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现在他坦率地说:“遗憾很多,写完这戏我低调了很多,现在看那个编剧阐述太离谱了。没有留太多篇幅给士兵,老兵们承受的牺牲最大,只能等后人写出更牛的作品了。”
确实,有太多的创作规则要遵守,历史不是一部电视剧能承接的。10万远征军回到国内时不足4万,战场上损失了1万多,另外4万多人失踪在野人山。但在《中国远征军》中,这些人几乎没有被提及。一是因为进入野人山的是杜聿明的军本部,不是剧中主要表现的200师和新38师;二是从电视剧的创作规律上看,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大自然斗“看相不好”,流于沉闷,容易令观众昏昏欲睡。
制片方要求体现“战壕里的真实”,各种战争类型都在这部戏里用到了。仁安羌解救英军的那场战斗,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战,同古保卫战是一个城市阻击战,最后的密支那是城市攻坚战,中间的缅北撤退是纯粹的丛林战。明显能看出钱花在了战争场面上,人物的塑造就显得薄弱,无论虚构的韩绍功,或是实际存在的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都只是为了打仗而出现的卒子,他们之间有的只是战争中的情谊和冲突,作为普通人的面目却很模糊。韩绍功的背景交待得稍微丰富些,有母亲有儿子有弟妹有暗恋他多年的女人,偏又是一个长期不肯再婚的鳏夫,为简化剧情丢掉了人物的情感脉络。
戴安澜为国捐躯,孙立人到台湾后卷入“兵变”被软禁多年,比他们更不幸的是那些被无视的老兵,表面上看,他们活着,而他们的灵魂已经随着那次战争埋葬于异乡了。■ 不能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