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0( 英国知名米其林星级厨师和高档餐馆经营者米歇尔·卢斯(中) )

《米其林指南》出来,英国餐饮界也平静了。每年1月是英国餐饮业的“米其林时期”,因为《米其林指南英国和爱尔兰版》每年1月都要发布新的星级餐厅名单。这个月,走进伦敦任何一家高级餐馆,都能感受到惶惶不安的气氛,今年扯上“100年纪念”,餐馆老板、侍者更是看每一个来用餐的人都以为是米其林美食侦探,颇有草木皆兵的紧张感,萨拉·高尔丁(Sarah Gaulding)对本刊记者说。高尔丁是伦敦美食类图书出版社“火树”(Flame Tree)的资深编辑,也是美食评论家。她说,上榜、落榜,多了颗星、少了颗星,意味着餐厅的营业额将上下浮动数百万英镑。《米其林指南》并不对厨师进行评级,但餐厅“上星”后主厨也被俗称为“米其林星级厨师”,这就关系到厨师的声誉。现在是明星时代,餐饮业也讲明星制,米其林星级厨师对餐厅的意义相当于贝克汉姆对曼联的意义,而主厨又往往是餐厅的老板,于是“《米其林指南》成了让餐饮界精神过敏的玩意儿”。

说是100周年,其实《米其林指南》到1974年才正式出版第一本英国和爱尔兰版,2011版是第38本。10年前这本小红书在英国美食精英圈子之外还少有人知,据英国图书行业杂志《书商》的数据,《米其林指南英国和爱尔兰版》销量每版不过7000册,还不足本土有60年历史的《美食指南》销量的一半,但已成为英国餐馆的品质标准,因此新版指南的出版就成为各方都要发表意见的事件。

38本英国版《米其林指南》,恰好见证了英国餐饮业的巨大变化。去年底退休的英版《米其林指南》主编德里克·布尔默(Derek Bulmer)说,1974年编撰第一本指南时,费了老大劲才评出25家餐馆,“英国餐馆几乎被法国菜一统天下,菜单长得不得了,多佛鲽鱼有20种做法,牛排能烤出18种花样,几乎每一种食材都是从冰柜里拿出直接就上锅开始做”。那时,橄榄油只在药房出售,英国海关规定每人最多只能带价值50英镑的橄榄油入境。餐饮业和普通人都缺乏美食和健康意识。高尔丁说,英国历史上至少王室和贵族家吃的菜不逊色于欧洲其他菜,食材从家畜家禽到各类野味,很丰富,在乔治·奥威尔的文章中不乏本土美味佳肴的描写。但英国的清教背景使得人们产生一个观念,上帝吃的是粗茶淡饭,英国男女到世上也不是为了享受生活的,所以对吃太有兴趣是邪恶的。工业革命后,农民进城做了工人,英国诞生了世界最早的一批职业妇女,乡村的、传统的烹饪学问逐渐丧失。相比法国人拿出23%的收入用于吃,英国人才用了11%,就可以看出英国人对食物的态度多么功利主义:它不过提供了维持生命的能量,只要基本原料就可以。

英国的餐饮革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撒切尔主义创造了英国经济的奇迹,破坏了传统的价值观,清教徒观念变得淡薄,人们追求及时行乐,这刺激了餐馆业的繁荣。米其林餐厅带动一批名厨创办好餐厅,好餐厅培养出大批有创造力的出色厨师,他们再出去散叶开花,逐渐提高了英国餐饮业的水准。70年代之后,英国人的国际旅行增多,开阔了眼界和心胸,也让味蕾品尝到各种风味的美食。整个社会对待饮食的态度有了根本变化。

高尔丁说,最关键的变化是,出于提高餐厅营业额、利于市场推广和品牌管理的目的,厨师们越来越敬畏米其林,信任米其林美食侦探——在英国有10位侦探,男女都有。伦敦商铺租金全欧洲最高,好餐厅一般配罗格牌(Rorgue)炉灶,一台就要9万英镑,主厨们迫切需要轮胎小胖子的星星。伦敦名厨艾伦·默奇森(Alan Murchison)计划在8年内开10家米其林星级餐馆,现在已经有2家上星,每家年营业额都在1000万英镑以上。他多次说:“我碰到的每一个米其林侦探都能逐一重复5年或7年前你为他做的每道菜。他们很专业。”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1( 100周年纪念版的《米其林指南英国和爱尔兰版》 )

《米其林指南》的编辑们强调,指南绝不是餐馆的“市场宣传工具”。他们总是客气地要求星级餐馆的老板不要以米其林星星来打广告,小心谨慎的老板也遵守这一规则。不过,规则在今天的大环境下也不得不做出变通,英国版现任主编表示,如果餐馆的宣传是外包出去的,那么公关公司可以提及上星之事。实际上,《米其林指南》在2003年就发生了变化。当年让-鲁克·纳勒(Jean-Luc Naret)任全球总监,他迅速扩张“米其林”,推出亚洲版和北美版,其中《东京指南》和《纽约指南》为米其林制造出浩大的声势。《米其林指南》一直被批评持有饮食偏见,总是偏向高档法国菜,米其林自身也认识到这种精英式的偏见在当今显得陈腐不堪,于是开始给其他菜系的餐馆授予星星。2007年,米其林甚至为它推荐的餐馆出版了宣传性的窗户招贴纸,当然贴纸上没有说明餐馆的级别。在其官方网站上也能免费查到它推荐的餐厅、旅馆。纳勒的妥协讨巧地迎合了潮流,充分利用了米其林的品牌价值。在英国这一套也灵光,米其林成了餐饮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米其林指南》创办于1900年,早不是法国轮胎公司为自己做的另一种形式的广告,已成餐饮、酒店业的红宝书。米其林的权威和变化总逃不掉被批评,在英国的100周年纪念,更引起空前热烈的争论。美食评论家杰伊·雷纳(Jay Rayner)、《美食指南》的主编直截了当地说,米其林怪诞的评判系统让《米其林指南》和名厨互相献媚,彼此卑躬屈膝,结果是米其林每年都会评出一些不靠谱的餐厅,像去年评法国名厨艾伦·杜卡斯(Alain Ducasse)主持的多赛特饭店的餐厅为3星,你随便问一个伦敦城里的美食家,他们会说1星都高了。一些名厨称米其林的美食侦探为“势利眼”——他们绝大多数是白人、中年、中产阶级、男性,鼓吹美食精英主义和奢侈主义,到现在还赞成英国烹饪艺术的制高点应该控制在法国厨师手里。2011版虽然奖励了143家餐馆,大多数仍是法式餐厅。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2( 纽约一家米其林二星级餐厅的后厨 )

厨师们更纠结每一颗星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雷纳认为,厨师烹调不再为单纯意义上的美食,不再为愉悦客人,而是揣摩米其林的心思任性而为。于是,他们一味地追求技术高难度,把菜肴设计得极为复杂,准备了花里胡哨、多到浪费的开胃小吃、面包和甜点前的甜点,厨房里人多得转不开身,管理开支和压力急剧膨胀,餐馆不堪重负,自然将经济压力转嫁给食客。伦敦的米其林厨师格雷厄姆·加勒特(Graham Garrett)说:“我们必须做20种面包,我们必须做15种甜点前的甜点。他们认为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看到别的餐馆都这么做——通常是3星餐馆,我常常为此怀有负罪感。后来我想,爱谁谁吧,我不伺候了。”至今,他的餐馆也坚持只有一种简单的开胃小吃,两种面包,5年中始终只有1颗星。名厨罗利·利(Rowley Leigh)在1987年就已宣布,放弃已得到的星星,不再参加米其林的考评,他不想为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劳心费神。

对此,《米其林指南》前主编退休后接受《餐馆》杂志采访时谨慎地说:“餐馆老板总是异想天开地以为有间宝洞似的屋子,摆着昂贵的餐具和玻璃器皿,就有机会赢得1颗星。你得到3颗星后就会发现,那不管用。”同理,开胃小吃等附加的点缀也不是上星的必要条件。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3( 享有国际声誉的厨师雷哲毕(中)在南澳大利亚搜寻食材。雷哲毕在丹麦经营着米其林二级诺玛(Noma)餐厅 )

美食评论家乔纳森·米德斯(Jonathan Meades)认为,过于在乎米其林的评价,过于专注菜肴制作中细枝末节的问题,英国的名厨们不会做简单的美食了,一些星级餐馆连普通的麦片粥都煮不好。米德斯游历欧洲大陆,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在菜肴不甚讲究的德国和比利时,花9欧元就能吃到毫无矫饰、顶级质量的佳肴。法国餐饮界流行和米其林唱反调,名厨们热衷于开一间朴实无华的传统小馆子,提供18欧元一位的顶尖食物。受店面的限制,这种店永远不可能得到米其林星,但会吸引凯瑟琳·德纳芙、伊莎贝尔·阿佳妮甘心排队等座。米德斯质疑米其林和米其林星级厨师在餐饮业强化了阶级分化。“几百年来,英国都在坚持阶级秩序。法国图卢兹的工人午餐时和老板吃的东西一样,在英国你能想象这样吗?英国人用眼睛吃东西,而不是舌头,过于在意食物所表达的意义。”米德斯说。

越来越多的普通美食爱好者也不愿全盘接受米其林的指南。美食家历来是精英人士的兼职。90年代后网络时代催生出一个“民间美食家”(Foodie)阶层,他们来自各种社会阶层,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共同的特征是喜欢旅行,喜欢写美食博客,乐于对餐馆布置、菜肴、服务发表大众化的见解。他们不同于美食家的食不厌精,而对与食物有关的一切如食品工业、食品消费、食品科学都感兴趣,好的一般的食物都满怀热情地品尝。这样的美食家当然不会毫无怀疑地接受一方神圣的美食高见,包括米其林侦探的指南;他们也阅读纸质的美食媒体,但选择的是比较民主化、平民化的杂志《奥利弗》、《美味》。他们嘲笑米其林侦探故作神秘,仅凭味蕾评判餐馆,从实践和理论上都没有资格当裁判,实乃荒谬可笑。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4( 米其林菜肴 )

杰伊·雷纳指出,《米其林指南》“诞生于一个庄严的、家长制还有威严的时代”,进入网络时代它需要重塑形象,它应该对餐饮界开放,而它自己也能从开放中获益。但是,公开贩卖自己不是米其林的风格,它拒绝加入21世纪的媒体游戏。米其林刻意与餐饮业、商业拉开距离,表现得和传媒业格格不入,以尽量不受干扰。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 2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米其林星星:为完美发疯》。片中米其林的一位美食侦探经过允许,破天荒地接受了采访,不过他还是藏在阴影里,像潜伏的间谍。《餐馆》杂志主编发表了观后感:“不追求完美,要《米其林指南》干什么?网络时代制造的噪音太多了,博客、微博、在线指南、网友评论,还有夸夸其谈,因此像米其林这样权威的声音才更弥足珍贵,才更有力。”■

​米其林星星的英国百年之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