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汤生,与艺术品相伴一生
作者:李晶晶( 1986年11月18日,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棱口大盘以1122万港元成交 )
我并未见过朱利安·汤普森先生(Julian Thompson),却总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那儿听到这位苏富比前亚洲区主席的消息和故事……对他的感觉,就好像熟悉的陌生人。朱利安·汤普森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朱汤生,想必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带领苏富比进入香港,由广东人直接音译过来的。
1月初,在本刊《大鳄凶猛》那期做封面专题采访时,听闻朱汤生先生患上肺癌的消息后,我试图通过朋友联系他,希望能与他做一个完整的口述史。朱汤生可以说是亚洲地区艺术品拍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创建者。有一名收藏家说:“是朱汤生将艺术品鉴赏的公正标准引入这里(香港),在此之前这里就像‘荒凉野蛮的西部’一样。”未曾想,半个月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朋友的短信:“朱汤生先生于1月16日在伦敦驾鹤西去。”未实现的口述采访如今只能化作这小文,作为对逝者的纪念。
让时间暂时退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战后由内地移居或寓居香港的大批文化界人士、书画家、收藏家带去了大批庋藏,让香港地区的文化一度活跃起来。然而收藏途径仍以向古董商购买,或藏家之间的相互易货为主。此时,中国艺术品已经活跃于欧美市场,伦敦与纽约成为两个重要中心。在亚洲,日本的中国艺术收藏家和行家也非常活跃,在世界拍卖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1969年,苏富比在东京尝试举办了一次拍卖会,可是作为外国公司,想进入日本市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连卡佛的何邓菊如向朱汤生提出在香港合作的建议。朱汤生曾写文回忆当时情况:他认为这个提议值得研究,在香港找买家并不困难,但如何征集到拍卖品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一个在亚洲举办的中国艺术拍卖会需要由欧美提供货源,会令整个事情失去意义,并会与伦敦、纽约形成不必要的竞争关系。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朱汤生当时特地拜访了香港本地收藏家赵从衍、利荣森等人,以及《Arts of Asia》杂志创办人Tuyet Nguyet,在得到他们的肯定,认为香港可以搜罗到珍品的答复后,朱汤生决定说服伦敦总部同意在香港成立拍卖公司,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建议。朱汤生去尝试了,并成功地令伦敦总部相信,香港有可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另一个艺术品世界交易中心。
( 1986年11月18日 “赵从衍专拍”,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棱口大盘拍卖现场 )
朱汤生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艺术品。1941年7月23日他出生在伦敦,父亲是茶叶和橡胶业的巨头。不过在朱汤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将他带大。朱汤生的外公——诗人沃特(Walter de la Mare)最先启蒙了他对艺术的兴趣,作为出版商的叔叔迪克(Dick de la Mare),则热衷于收藏日本艺术。于是迪克把东方文化和艺术品收藏介绍给了幼年的朱汤生,激发了他的艺术情怀。等到朱汤生到伊顿公学读书时,已经对这个领域颇有了解。
朱汤生在伊顿公学拿到了剑桥专项奖学金,进入剑桥著名的国王学院攻读哲学和数学专业。这个时期,他的剑桥前辈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出版,轰动西方汉学界。这深深影响了朱汤生,令他对中国充满无限热爱,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里的中国古代器物陈列厅则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最佳场所。朱汤生曾对他的朋友们开玩笑地说:“可能我生错了地方,我想我应该是一个中国人。”
( 1986年11月18日,日本收藏家松冈清次郎在刚刚结束的“赵从衍专拍”中,为其私人博物馆购得了当时的封面拍品——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棱口大盘,图为拍卖结束后朱汤生与松冈清次郎合影 )
机缘巧合,当时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巴特维克(J.C.Butterwick)曾是伊顿公学的老师,他把朱汤生介绍到了苏富比。1963年,朱汤生在苏富比公司做暑期兼职,作为实习生在陶瓷部做目录汇编。他的审美和认知能力很快得到了承认,仅4年时间,就升任为中国部主任。6年后,他将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引入香港,并进行了首次拍卖会。
1973年香港苏富比成立,11月16日在文华酒店举行了第一次拍卖,朱汤生是当时的拍卖官。从当年保留下来的照片上看,32岁的朱汤生站在拍卖台上,意气风发。然而好的开端没有延续多久,第二年,石油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拍卖前的一场台风又令很多外地买家无法抵港。好在1975年,形势得到了扭转。
( 15世纪初 青花龙纹棱口洗 1989年成交价1122万港元 )
英国苏富比董事及主席詹姆斯·斯图尔顿(James Stourton)说:“朱汤生在建立亚洲艺术市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苏富比在香港的成功取决于他们的目录的可靠性,由此引发的拍卖热潮贯穿了这个城市的80至90年代。”朱汤生以他的专业性赢得了当时香港收藏家们的信赖,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常拍卖前,收藏家们都会向他咨询,听取他的意见。香港收藏家区百龄对朱汤生的建议每次都会很重视,凡经由他推荐的瓷器,区百龄无意外情况都会买下,到今天看来,已是屈指可数的一份收藏了。
几个月前,在与一位藏家聊天的时候,他感叹,如今一些拍卖公司会以免责条约去躲避出现的问题,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在10多年前,这位藏家在拍卖会上买下一件瓷器,回家发现是后加彩。当时他刚入拍卖行买东西,谁也不认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朱汤生写去一封信。很快,在核实完情况后,退回了全部款项。
( 明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桃纹大盘 1989年成交价1320万港元 )
20世纪80年代伦敦仍然掌握着大部分中国艺术品,不过这些艺术品渐渐流入香港。著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仇焱之与朱汤生是非常好的朋友。当年仇焱之请巴黎的古董商米歇尔·伯德莱(Michel Beurdeley)和朱汤生共同处理他的藏品,这是香港苏富比为私人收藏家举办个人专拍的首例。詹姆斯说:“这场拍卖会从任何标准衡量都是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为年轻一代的收藏家们提供了许多卓越的作品。”仇焱之的专拍被分为三场,分别在伦敦和香港进行。拍卖引来了广泛兴趣,而拍卖会场改到了能容纳500人的富丽华酒店。另外有两次辉煌的拍卖,一次是香港的赵从衍的藏品,一次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朱汤生把它们汇集在一起,1989年在伦敦和香港两地举办了拍卖。
1982年,朱汤生被任命为苏富比公司董事长,负责苏富比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在前任董事长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的任期结束后,公司已经捉襟见肘,朱汤生不得不面对苏富比公司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之一。在共同商议下,1983年A.Alfred Taubman公司收购了苏富比,此前他拒绝了Swid和Coggan的敌意收购。在高里(Gowrie)伯爵被任命为英国部总裁后,朱汤生成为苏富比历史上第一个亚洲总裁,他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建立远东市场。
( 明宣德 青花团龙纹棱口碗 1973年成交价19万英镑(现藏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
朱汤生对中国陶瓷情有独钟,亦是中国陶瓷方面的专家,对明代成化瓷器有深入研究。《Arts of Asia》杂志创办人Tuyet Nguyet曾抱怨,朱汤生只爱瓷器。70年代苏富比进入香港时,她就建议进行书画拍卖,可朱汤生遇到与瓷器无关的话题时,总会有些心不在焉。艺术品经纪人钱伟鹏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委派到英国建立办事处,由此认识了朱汤生。钱伟鹏说,朱汤生对于瓷器的研究细致入微,有一次去他办公室,看他正在研究瓷器,他和别人的方法有些不同,以纸卡住瓷器的不同部位,对每个局部单独分析。
英国苏富比董事及主席詹姆斯说:“朱汤生在中国艺术和汉学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这意味着他与收藏家们往来密切。他分析藏品的角度可谓非凡,先欣赏藏品的外形,继而寻找它们的缺陷,最后他会用他特有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宣布他的判断。”
钱伟鹏说:“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凡是在50万英镑以上的中国瓷器,是能够经受住经济形势变动的。”1994年,由钱伟鹏与朱汤生牵线,国家文物局曾在伦敦的亚洲之家举行了明代成化瓷器的展览,所有展出的瓷器都由朱汤生在景德镇挑选。钱伟鹏说:“2010年11月的时候在伦敦见到朱汤生,他看到我们特别开心,带着去收藏家巴特勒先生家里看瓷器。看到一半,他已经特别疲倦,向我们道歉说:‘你们远道而来,本该陪着看完展览,但身体实在支撑不住,需要去稍微躺一会儿。’”回国后,钱伟鹏一直在找最好的中医,希望能对朱汤生的病情有所帮助。
2004年朱汤生从苏富比退休,在要去机场前他仍和苏富比的同事司徒河伟、仇国仕以及沈恩文去天民楼看瓷器,这里的很多瓷器都是经由他拍卖出来的,行李就在楼下的车里搁着。当很多朋友得知朱汤生去世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前几个月他不是还在北京看拍卖的预展吗?”朱汤生的一生似乎是为艺术品而活,他一直在撰写《明朝成化瓷目录全集》,到去世时仍未完成。■
(感谢英国苏富比董事及主席詹姆斯给本刊提供相关资料)
1973~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精品回顾
从1973年朱汤生创立香港苏富比到2003年他退休前的一年,这是香港苏富比的30周年,更是朱汤生职业生涯完美的30年。他曾在周年纪念的时候写下过一段话:“职业生涯中没有多少个30年,而能够令我30年来的工作充满意义,全仰仗香港这个城市。作为瓷器的爱好者,我在世界上找不到比香港云集更多瓷器收藏家的地方,他们对上乘瓷器的欣赏及渴求旁人无法想象。多年来,能够从一帮收藏家、行家及博物馆负责人当中认识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我感到万分幸运……”在这30年中,经由朱汤生拍卖易手的收藏品数以千计,很难一一细说。但几件罕见珍品,仍值得我们今天再次回味。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大明成化年制款
拍卖时间:1980年11月25日 成交价:528万港元
1980年古董商兼行家的仇焱之私人专场拍卖在香港举行。其中包括两只成化鸡缸杯。自明万历以来,历任皇帝对成化鸡缸杯都宠爱有加。清朝康雍乾三代所仿制的斗彩鸡缸杯也成为现在拍卖场上追捧的对象。1980年拍出的这只成化鸡缸杯可以说是最精美的一件。它打破了当时中国艺术品世界纪录。买家为香港银行家马锦灿。
南宋 官窑青瓷六棱洗
拍卖时间:1989年5月16日 成交价:2200港元
这件南宋官窑青瓷六棱洗凭借一份简朴的美,为中国行家所称赞。也成为明初以后历任皇帝所仿制的对象。这件南宋官窑洗曾被误认为清代仿品。拍卖中,最后被一名台湾收藏家购得。2200万港元的价格,这个宋瓷的纪录保持了很长的时间。
清乾隆
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
乾隆年制蓝料款
拍卖时间:1997年4月29日 成交价:2147万港元
这只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1988年的时候由香港收藏家以792万港元承接,到1997年的时候,再次出现在一场私人珍藏明清官窑瓷器拍卖会上,其身价已经攀升至2147万港元。刷新清瓷的世界纪录。买家为乔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
明永乐
青花水波边缠枝花卉星纹双系大扁瓶
拍卖时间:1999年11月1日 成交价:2147万港元
同样的青花大扁瓶全球只有4只。所以参加该场拍卖的嘉宾,无不对当日激烈的出价比拼留下深刻的印象。包括乔瑟普·埃斯肯纳茨在内的3位买家互相争执不下,最后一名通过电话委托的私人藏家以2147万元的高价拍下,替明代的青花瓷器刷新纪录。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大明嘉靖年制款
拍卖时间:2000年10月29日 成交价:4404.475万港元
以五彩绘画出鱼跃荷塘的活泼神态。此罐与鸡缸杯堪称中国陶瓷瑰宝,同为中国早期官窑彩色瓷。当时采用的鲜明釉色与栩栩如生的图案相得益彰。此罐先为仇焱之所有,后转手至上海收藏家胡惠春,1992年底胡惠春将它置于纽约苏富比拍卖,以286万美元成交。创当时中国瓷器纪录。当盖罐在2000年再次出现在香港拍卖时,价格已跃升至4404.475万港元。
清雍正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拍卖时间:2002年5月7日 成交价:4150万港元
这个瓶子极具传奇色彩。首先由纽约苏富比专家从一张照片中发现。他们一眼发现了这只被当做台灯灯座的花瓶。随即辨认出这是一款从未被发现的清雍正粉彩橄榄瓶,属罕有之物。此瓶当时由奥格登·里格(Ogden R.Reid)拥有,为家族珍藏。大家感到庆幸的是,花瓶的底座并未钻孔以走电线。在香港拍卖时,以800万港元起拍,在收藏家张永珍和古董商翟建民的最后竞价后,由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购得。一年后,张永珍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文 / 李晶晶) 苏富比伦敦收藏家清代瓷器香港中国瓷器相伴鸡缸杯艺术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