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议银行再融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再融资惯性
为何再融资?农业银行在1月7日的公告中表示,发行500亿元的次级债主要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去年7月15日、16日,农业银行刚刚创造了彼时全球最大的IPO记录,而截至去年三季度,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1.38%,已低于监管规定的11.5%的要求。
民生银行的上一次融资是2009年11月26日在香港发行H股。在给本刊发来的邮件中,民生表示:“2010年上市银行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再融资。截至2010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在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1位,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如果民生银行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再融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生银行运用资产的规模和能力,直接制约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补足资本充足率的急迫表面来自于监管要求,实则源于去年汹涌的信贷潮,导致充足率的快速下滑。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5.9万亿元,增长14.4%;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4.9万亿元,增长26.1%;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9万亿元,增长38.2%;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7万亿元,增长21%。
这样的资产规模增速是很难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收益补足所需资本的。假设要保持现有的资本充足率不变,计算留存收益和产权资本的比值,可以得出留存收益可支撑的资产增长比例。以某银行为例,其2009年每股收益0.46元,每股分红0.202元,则每股留存收益为0.258元,除以每股净资产2.38元,得出的内部资本增长率为10.8%。在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的条件下,这能够支持的加权风险资产扩张同为10.8%。
加权风险资产并不完全等同于银监会统计的本外币资产总额。前者是银行各类型资产(如零售贷款、公司贷款等)乘以各自的风险权重之后加总得出的,所以风险加权资产增幅有可能与上述增幅不同,但是差距不会特别大,因为银行资产中各类风险资产的大致比例不太可能在一年之内发生急剧的变化。由此,扩张之下,需要补充资本金的银行只能降低分红比例,或者寻找自身之外的渠道,向市场、股东筹集资本金。
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为何如此强势?在研究者看来,这种局面是由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本刊表示:“这几年新的项目上马特别多,在2008年末、2009年刺激经济时给批了。这些项目后续的资金需求是很大的,需要银行贷款。同时,银行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紧迫感,现在不扩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鹏华基金分析师伍旋则认为:“信贷扩张是个系统性问题,现在GDP是30多万亿元,我们的直接融资渠道又不完善,所以企业要发展经营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靠银行。特别是通胀预期下,企业流通资金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贷款需求也会增加。银行看到需求,肯定希望继续扩张信贷。从微观到宏观,无论企业融资也好,融资渠道也好,都集中到了银行贷款上面。”
从资产的角度考虑,银行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风险资产的增速,满足监管要求。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告诉本刊记者:“如果银行认为这样的信贷扩张是正确的,银行就要去筹集资本金;如果认为原来的经营方式应该得到某种改良,就要去压缩风险加权资产。但难度是,2009年来,我们放出太多的中长期贷款,它是有延续性的,压缩规模很难,一旦压缩就很可能形成不良。”不过,又有哪家银行会在还可以从外部得到资金时主动缩减资产增速呢?
监管博弈
随着银行再融资的频频上演,市场对于银行能够轻松跨越资本监管的忧虑渐长——银行似乎可以不停地扩张,再融资,再扩张,而这看起来与政府紧缩货币的政策目标也正相违背。
对此,陆磊直言,当前银行再融资有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信贷扩张的惯性因素,同时,也有机制性问题。“我们本以为商业银行改革上市形成了有效的法人治理和风控机制,但是现在这变成了倒逼机制。监管有资本约束机制限制放贷,那银行就先放出那么多,最后再逐步向市场提出筹资要求。就相当于说,我本来要求你好好读书,你做得好给你奖励,但是现在变成了,我就不好好读书,我看你还能把我开除了。这说明我们原先认为通过法人治理能够对银行形成有效约束的想法,可能太天真了。”
同样的问题,法国巴黎资本(亚洲)有限公司分析师陈皖明有不同的理解。“扩张信贷是银行响应2009年政府‘保八’的目标,现在补充资本金也不是银行自己的选择。其实这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监管觉得银行的信贷超过它认为可以容忍的范围,它就把再融资作为一种工具来控制信贷投放。监管层让银行提高资本也好,央行提高准备金率也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落在银行身上,而是落在地方政府身上,控制地方政府的项目投资。所以在整个游戏当中银行只是工具,不是最终目的。现在市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银行上,误导性很强。”
二位学者的观点有别来自于不同的侧重点,一位看来,银行自身有极强的扩张冲动,而一位看来,银行只是宏观政策的工具。由此,二人对监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陆磊告诉本刊:“资本充足率约束并非一个硬约束,如果是硬约束,监管层就不应该再批银行的再融资计划,你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否则会有很强的道德风险。而且,只要监管层的软约束未变,以及宏观政策对信贷规模的容忍度未改,银行就会不断地狮子大开口。随着银行筹资规模越来越大时,银行和监管层就会形成一种博弈。监管层会担心,如果不给银行融资,银行会把整个经济吞噬掉。”
在陈皖明看来,监管则是强效的,关键是“监管层觉得银行的信贷是否超过它可以容忍的范围”。“我们所有的经济运行都是行政命令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状态,提高资本金就是一个信号,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要把信贷慢下来。监管层如果不让银行投放信贷,在过去可能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其实,这正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性。谢国忠对本刊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一个是投资项目过多,是不是都能完成,会不会形成浪费。还有一个就是货币过多,引起通胀,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这两者之间需要平衡,如果信贷紧急刹车,都卡死了,就会出现很多烂尾工程。另一方面,如果不抑制信贷扩张,又会造成通胀。”
不过,他对通过监管银行控制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并不乐观。他表示,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相关的贷款,如果银行不贷,这家银行在当地很难立足。面对两难境地,“以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可以换取时间和空间,但慢要慢谁?中国权力分散,这不容易控制。表面是经济问题,背后是政治问题,现在已经到了要下决心的时候”。
事实似乎有点无奈,但回到再融资的话题上来。陈皖明对本刊表示:“我们经济增长的过程,决定了未来10到20年,都是以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模式,短期内(10年)看不到什么改变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事实。而我们要关注的是银行融资后,通过什么途径产生效率。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好的趋势是,我们在控制信贷的同时,银行的信贷导向的确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一些小银行,它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增加,而且是真的贷给小企业,这就使1元钱资本一两年有可能变成2元,那么这就是对投资者有益的融资。”
伍旋告诉本刊:“如果眼光放长远一点,银行再融资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在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好把资本金夯实,不管以后会不会出风险。因为银行总的信贷规模是被控制住的,同样的信贷规模,你的资本金多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也相对提高了。”
其实,即使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股表现不佳,却也并非没有拥趸。史玉柱高调支持民生银行再融资。近年来收益率始终排名前列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其操盘的两只基金从2009年末就开始持有银行股,并不断增仓直至2010年三季度。最近,两只基金披露的四季报显示,前十大持股中仍有银行股身影。华夏大盘的前十重仓股中拿的是工、建、交、光,总市值占基金的16.06%;华夏策略拿的是建、交、光,比重10.41%。
对于这种现象,陆磊说:“从一个经济体来看,银行是最后的风险。如果你对经济是悲观的,你应该持有银行的股权。为什么?因为当银行完蛋的时候,就是系统性危机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完蛋了,你自然而然会觉得银行是最后一块被淹没的礁石。”
伍旋从估值的角度算了另外一笔账。“你看银行总市值,工行为1.5万亿元,它有网点1.5万个左右,一个网点价值就是1个亿,而且这个网点未来的所有收益都包含在里面,网点的物业价值也在里面,那么投资者可以判断一下,这个价值和现在的市场价值来比,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文 / 陈斯) 银行争议银行监管银行信贷信贷规模信贷业务资本金陆磊再融资资本充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