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定版《圣经》出版400周年
作者:薛巍( 1611年版的英王钦定版《圣经》 )
钦定版的翻译原则
英王钦定版《圣经》的出版至今已正式迈入第400个年头。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正举办规模盛大的《圣经》书籍与文献展览。BBC说,《圣经》的文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现今英文口语与书面表达,许多主流媒体也喜欢在报道中引用《圣经》中的句子。英国老牌女演员温迪·理查德曾形容《伦敦东区》中的女主角的善良行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盐”,表示有调和人际关系的功用),《太阳报》则曾引用《约伯记》中give up the ghost(表示绝气的意思),来形容英超的阿斯顿维拉球队遇到困难仍不放弃的决心。
钦定版《圣经》在《牛津引语词典》中占到了近42页的篇幅,仅次于莎士比亚的45页。不仅高雅文化中,日常口语中也充满来自《圣经》中的引语,有非常生动的:“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也有比较陈腐的:“恶人必不得平安。”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说:“钦定版《圣经》是英语中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在其400年历史中的300年间,扮演了英语文化的试金石与英文意识的核心角色。”
英国生物学家、《上帝的迷思》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用源自《圣经》的俗语写了一段话:“一句及时的劝告,也许我们就能达成一致。虽然我不会说《圣经》是我的幼母羊(最珍爱的东西),在为它把养肥的小牛杀了之前,我还要再做一些努力,但你无需《雅歌》的智慧也能看出,《圣经》中的想象在英语中占据着怎样的主导地位。如果我的话落在了石头地上(没有效果),如果一个声音在荒野中呼喊时你经过我身边,要知道你的罪必追上你们。我们已经到了分岔路口,我担心那是时代的征兆。”
斯蒂芬·米勒在《圣经的历史》中说,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接任英格兰王位,他接受了1000多名清教徒的联名上书。这些清教徒认为当时通行的日内瓦《圣经》和主教《圣经》都不精确。詹姆士国王也希望能有一本精确的《圣经》译本,取代其他英文译本成为教会唯一使用的译本。尼科尔森说,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士一世聪明、自负、易怒、多疑,但他还有另一面,渴望尊严和丰富、团结和共识,摆脱身边的腐化堕落。当时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严重对立,两派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性观。保守派拥护等级制度、传统、仪式和神秘性,改革派则认为这些败坏了信仰。詹姆士讨厌主教《圣经》边栏的注释,他要求新译本不加任何注释,新译本的核心就是“吸收和整合差异,保留含混,因此带来了和平”,正是因为“有意在简单的文本之下承载了多重含义,所以钦定版拥有其他译本无法企及的丰富性”。
( 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 )
在詹姆士继承王位的第一年,新译本的翻译工作就开始了。47位学者分成6个翻译小组,分别在牛津、剑桥和威斯敏斯特展开工作。翻译小组花了3年时间翻译,又花了3年时间检查和修订。1611年,新译本终于出版。这一译本被称为钦定译本,但是没有存留下来的证据证实国王正式为之加盖赞同的凭证,宣布其为英格兰的正式《圣经》。多年来,英王钦定版优美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行文,使人们乐意阅读和聆听诵读。有些译文的语调具有内在的音乐性,简直可以直接吟唱:“天下万物,各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悼有时,舞蹈有时。”
钦定版《圣经》对英语的影响如此之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问世刚好赶上英语正在成型的时刻。英国语言学家亨利·布拉德雷在《英语的形成》一书中说,对近代英语的形成有贡献的作品中,《圣经》的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举beautiful一词为例,说这样一个至为熟悉而绝不可缺的字,在威廉·丁道尔翻译《圣经》时用了这个字之后,它才普遍流行起来。
反对宗教的人也高度赞扬过钦定版的优点。美国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亨利·门肯说:“它是《圣经》所有的译本中最优美的一部;实际上它也许是世界文学中最优美的作品。它的英语特别简单、纯粹、流畅、迷人。它是宏伟、无与伦比的诗句的宝藏,既令人激情澎湃又令人感动。”
钦定版译者要遵从的15条规则包括:“译者可以自由地挑选诸多其他译本,尽可能找出最好的方法,表达原文中包含的信息。”学者们就大量吸收了威廉·丁道尔的译法。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因此认为钦定版《圣经》对英语的影响被夸大了,有人说现今英语用语中有几千个常用语出自钦定版《圣经》,他只找到257个,而且其中只有18个是钦定版原创的,其他均来自丁道尔。他还发现,英文版《圣经》里的新词并不多,莎士比亚创造了1000个左右的新词,钦定版《圣经》只引入了40余个新词。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同,戏剧家的意义在于语言的原创性。《圣经》译者受到规则的束缚,不是要他们原创,而是要他们回顾以前的译本,忠实于原文。
诗体章节的翻译
人们经常说,《圣经》不是一部书,而是一座图书馆。理查德·道金斯说他最喜欢《圣经·旧约》中相邻的两部:《传道书》和《雅歌》。他说:“读《圣经》一定要读钦定版。现代的译本像喧闹的铜管或叮当作响的钹一样,会破坏它的魔力。”
他比较了钦定版和美国1976年出版的现代英文译本佳音本的译文。佳音本采用通俗文体和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在保存原文语意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英文的表达法,为了通俗化和普及而牺牲了文学性。通俗译本向受众屈服,而不是指导、告知、打动、挑战和娱乐他们,因此无法承载《圣经》所要求的重负,从而失去权威性。“嘘气而已——传道人说——嘘气的嘘气,万事皆是嘘气!人劳累一生,在太阳下辛苦,究竟有何益处?一代老去,一代又来,大地却依然如故。日头升起,日头落下,再喘吁吁赶回曙色之乡。”道金斯认为,佳音本把“嘘气”翻译成“无用”令人难以忍受。“希伯来语对我来说是密封的书卷(天书),但是我认为传道书的权威值得尊敬,其原文至少是很好的诗歌。从糟糕的佳音译本中看不出它是优美的诗句。但是我认为,可以通过翻译来阅读诗歌,我相信钦定版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雅歌》这样诗体的章节几乎没有什么宗教内涵,包含很多博物学内容,钦定版的翻译有一些错漏,或者不像原文那样有力。“在读译本时,虽然一些含义会流失,悖谬的是,诗歌的价值却能够通过译文来获得。更加悖谬的是,误译也许会增强这种效果。”例如:“寒冬已经过去,暴雨悄悄停歇。遍地百花争妍,正是鸟儿鸣唱的季节,处处斑鸠咕咕。”钦定版误把turtledove翻译成了turtle,把“斑鸠”翻译成了“乌龟”,而乌龟是不会咕咕叫的。
《雅歌》中的大部分都是比喻性的,如:“你青春正当时,趁着灾殃之日尚未降临,你还不必抱怨岁月夺去你的欢乐!莫等到那一天,屋子的看守颤颤巍巍,当年的壮士弓腰佝背,推磨的女人一个个离去,窗口眺望的主妇一片朦胧,莫等到你两扇街门关紧,磨盘的响声渐远,小鸟的鸣啭越来越轻,唱歌的姑娘不见。”“推磨的女人”比喻的是牙齿,两扇街门比喻的是耳朵,唱歌的姑娘复指小鸟。佳音本的翻译也许更加接近希伯来语的本意,但充满陈词滥调。
《雅歌》的结尾说:“愿我像一颗印章摁在你心口,宛若印章,戴上你的手。因为,爱与死一样猛烈,激情似冥府决绝;如一粒火星一团赤焰,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钦定版的译文笔力较弱:“在这一段中,希伯来语的原文比钦定版还要更浓烈。钦定版中说爱情像死亡一样猛烈,在伊丽莎白时代,‘嫉妒’一词的含义更接近于狂热、激情。而在原文中,诗人说激情像阴间一样强烈,再次强调爱与死具有一样的强度。火星在希伯来语中是火头,再次确认性爱进攻性的力量,把它跟死亡冲动和人类超越的可能性联系了起来。”■
(文 / 薛巍) 读书出版400雅歌钦定语言翻译圣经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