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巢究竟什么意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原本以为“空巢”也就是一个热词,万料不到的是,这个热词居然催生了一条老年人法。这条律法被通俗地解释为: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原本是一首流行歌曲。当代社会人口迁徙空前活跃,工作流动性极大,牵惹乡愁,想念父母,哼唱哼唱,抒发感情,这是歌曲的意义所在。“空巢”这个略带感伤的名词流行开来,也属正常。打自网络带给中国人词语自由以来,该有多少热词被创造被流行,时时刻刻,此消彼长。《红河谷》也是一首悠久传唱的感伤歌曲,也是一个游子将要背井离乡,往后大约很难常回家看看。只是《红河谷》止于抒发感情的审美范畴,感情没有左右法律。
法律可以如此煽情么?
煽情法律有可操作性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社会,法律严格具体凝重到是人们行为不可冒犯的,冒犯就是罪人!如此,遵纪守法的“常回家”,那应该是几次呢?“看看”时间应为多长呢?吃饭给不给饭钱呢?同时,家庭关系还不仅涉及父母,按照法律严谨性与公正性,妇女儿童保护法也得做出相应修改:丈夫是否必须常回家做做呢?12岁以下儿童是否必须常有家长抱抱呢?到这里,事情已经变得很可笑了。老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既然一件事情摆在那里都难以裁断,何况难以捉摸的精神与情绪?
可想而知,这条法律,若是执行,必定一团乱麻。乱到禁不住我们要问:法律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大禹治水,家喻户晓,是4000多年前的故事了。400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的,正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今天咱们这条法律就要跟大禹过不去了。
好吧不列举圣贤。圣贤毕竟是极少数。那就说说常人、常情、常理、常识。咱们人人都是人生父母养的,人人也都是要做人之父母的。人生一世,尽孝父母,天经地义。忤逆不孝子,天打五雷轰。真理并没有走远,它总与人世永恒。人之孝义,根本由心而生,而非必须依附某种外在形式。我女儿,15岁那年自己报考了国外高中,自己背着书包远走高飞,一晃7年过去,每年都只暑假回来一下,寒假春节以及其他若干假期,一律不回家,于是我可以被称为空巢老人了。然而,我女儿就一句话让我的每一天都充满亲情。她只说:“机票太贵了!”女儿的不常回家分明就是体恤妈妈:每一分钱都是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写来的,她能够少用一分钱她就觉得让妈妈少了一份辛苦。女儿出版了一本翻译小说《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她送我一本,赠词写的是:送给从来没有离家出走的妈妈。我一看,真是幸福得头晕目眩。因我正是一个离开了家庭的女人,我最担心的就是女儿会责怪我把她变成了单亲孩子。而女儿白纸黑字提示我:因你就是孩子的家故你从来未离家。这是天大的孝敬!这女儿给我一生一世的欣慰与舒心!我父母是七八十岁高寿了,他们真正是空巢老人了。前几年我也曾接他们与我居住。时间一长就发现,老人其实在忍受极大委屈。他们要早睡,要吃软烂食物,要晨练,要很规律地一日三餐,每天大量看电视,而我呢,恰好完全相反。他们处处迁就我,自己既不自由也不快乐还要装作快乐。最后,还是回到他们自己家里才觉得舒展泰然了。实际上“空巢”没有什么不好。“空巢”得来也不易。咱中国人就是住房小。从我女儿出生小保姆请进门多少年里都是一间小房挤着4个人,一直围绕孩子转。盼星星盼月亮是好不容易才盼到孩子长大了,出门了,独立了,熬了半辈子,我才有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起居饮食皆可率性而为,这是福气!许多同辈人,孩子没有出门没有独立,私下里大家聊起来,大多都是唉声叹气的。正如常识所说的:树大分桠,人大分家。这才是自然。尊重自然,莫忘常识,这应是法律的基本依据。
当然,老人单独生活也有身体突发状况得不到及时救治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子女常回家看看很难获得切实保障。个人总是弱小的,个人力量总归受到诸多限制。政府与法律的威力这就体现出来了。政府应该修建各种类型的养老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居住并配备医疗保健,一个按铃,医护人员立刻可以到达房间。而老人们的资金何来?法律可以在这里大展身手:制定非常细致的条律,从个人、集体、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确保养老资金丰厚并且到位。义工制度,也是政府与法律配合才能有效建立的,让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大学生,把为老人做义工,当做个人业绩记载与招聘优先条件。再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义工与老人常常会成为密友,大家都各得其所,共同成长,共同享受生命。我这么说不是空穴来风,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已经提供了良好社会形态的理性思想,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时的时机远未成熟,美好理想只能作为道德提倡。而现在我们国家统一而强大,政府税收丰厚,富翁辈出,时机似乎已经到来,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法律特别喜欢煽情。■
(文 / 池莉) 意思空巢什么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