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变成了技术活

作者:邢海洋

​“打新”变成了技术活0

在这个流动性充裕,投资机会却匮乏的时代,“打新”是硕果仅存的好项目。它能让闲置的资金“活”起来——没风险,收益还超过定期利率,甚至还超过炒股票。但随着华锐风电上市后两天跌去13.5%,这样好的理财机会一去不返了。

华锐风电的头上罩着很多光环,它是国内风电第一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第一品牌。公司利润近年来更是爆发式成长,2007至200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6.3亿元和18.93亿元,而2010年1~6月达到12.74亿元,每股收益达1.38元。这样看,在这个IPO市盈率动辄超百,即使创业板也充斥着成长性平平的公司的市况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把招股价定在了90元,似乎毫无不妥之处。但有一个问题询价机构显然忽视了,就是按此定价,华锐的市值近千亿元,流通市值近百亿元。在二级市场,市值上千亿元的大蓝筹,市盈率低于10倍、股价几块钱的俯拾皆是。难道只有首发股是“金子”,流到二级市场就该是“铁”?若这个逻辑成立,谁又该承担贵金属和贱金属间的差价?

与其他资本市场相比,A股独一无二的地方或许就是“打新”奇观。几万亿元的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不分青红皂白,如同买彩票一样申购新股。买彩票,因为是公益性质,彩民的牺牲为福利事业做了贡献。打新股却非如此,看似好处多多,却是以市场的健康换取少数利益集团的益处。一级市场打新者稳赚不赔,上市公司无论良莠均能顺利圈到钱,可整个资本市场却处于无效率状态。股权分置改革后,IPO的市场化已经是制度缺陷里最大的一个,也是管理层几次三番试图解决的。只是,股权分置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两次阻断了改革。3年中,新股发行两次启动,每次都以新股的受热捧开始,以市场的沦陷结束,新股发行弊端一直是压在市场上的一座大山。境外相对成熟的市场,1/3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的新股也只有大约1/3。“打新”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企业的研究上,而不是一股脑儿地申购。又因为整体收益率与其他投资机会相仿,不会有资金刻意围绕在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中签率可以高达百分之百,甚至还会出现新股发行不成功的案例。这个意义上,也只有经历一场“打新”的风险教育,才能驱散一级市场边“助纣为虐”的数万亿元资金。

华锐风电的申购冻结了2500多亿元资金,网上发行中签率为2.98%。上市两个交易日,那些“幸运”中签的资金从没有过获利出逃的机会。手握巨资的申购者甚至没来得及接收到市场警报——自去年7月大盘触底以来还没有新股首日破发,而最近的破发出现在1月7日的安居宝身上,比华锐风电的申购日晚了两天。安居宝之后,又分别有振东制药、海立美达和秀强股份3只新股首日破发,虽幅度不大,却给持股者以巨大压力。与华锐风电同日上市的先锋新材,更是在开盘涨幅高达36%但高开后跳水,遭到深交所盘中临时停牌。根据深交所有关规定,新股首日盘中较开盘价上涨或下跌超过20%,深交所将对其实施临时停牌,此前曾有不少新股触及这一限制,但全部是因为上涨而遭遇停牌,先锋新材因下跌而触及停牌线,在A股市场极其罕见。一周内,5只破发股,足够给投资者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了。

本轮新股改革,管理层市场化的思路贯穿始终,无论市场涨跌,新股发行始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或许,在彻底实行新股注册制之前,这是最恰当的市场化策略。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于是靠价格寻找平衡,华锐风电之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150倍的IPO市盈率。但如此高的IPO价格,表面看是市场化的胜利,其中却也包含着投资者心理惯性引致的麻痹——既然打新不赔本,多高的价钱也不计较。要使市场回到真正的自由议价,买卖双方均有利可图的平衡点,打破申购只赢不赔的思维惰性变成了关键。无疑,华锐风电提供了一个好例子。华锐风电之前,去年股市低迷的时候也曾有多只新股首日破发,但破发幅度甚小,远未达到令申购者心疼的程度。且申购资金建立在广种薄收的投资理念上,追求的是所有新股的平均收益率。现在,新股首日涨幅在5%以内的屡见不鲜,再加上大比例的破发,整体上,“打新”已难带来超额的安全收益。实际上,随着IPO市盈率日渐高涨,打新资金中的聪明钱已经有所警觉,新股中签率已经从几百万元中一签升到了百万乃至几十万元一签。接下来,“打新”资金中的傻钱也该散开了。面对留下来的是“技术型打新”资金,IPO价格中,也会扣除“傻钱”成分。

但愿华锐风电的破发开启了投资者的智慧,A股从此掀掉了一座压在头上的大山。■(文 / 邢海洋) 股票新股变成技术活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