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万亿和4万亿
作者:邢海洋关于土地财政,年后传出两组数字,一组是国土资源部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一年增加1.2万亿元。另一组数字来自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2010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前20名城市的成交总额超过了1.24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34%。两组数字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土地财政收入激增,二是中小城市增幅超过大城市。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社会矛盾重重,这里均不予讨论。钱既然收上来了,如何花出去,使土地财政趋利避害才是当务之急。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紧急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0%,项目完工率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突兀而来的投资拉动GDP的举动步入尾声。紧接着,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4个月来首降。原材料价格暴涨,投资推动力又面临失速,又一次“着陆”似乎迫在眉睫。在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居功至伟,2009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接近90%,2010年的上半年还达到了59.1%,截至2010年三季度的贡献率下降到了58.8%,呈缓慢回落态势。尤其是,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月数字看,2010年6月达到峰值的3.07万亿元,随后便稳定在2.1亿~2.5万亿元。观察12月PMI各子项数据,出口依然旺盛,总需求的下降主要来自国内。虽则原材料价格高涨对购进需求与生产起到抑制作用,政府大规模的应急投资若一下子消失,则可能产生更激烈的需求下降。此时此刻,如果利用好一年中多出的1.2万亿元的土地收入,正可在“后4万亿”时代接续上投资的不足。
在4万亿元如何投资上,政府曾有过思路转变。发改委起初公布的账单,4万亿元中,“铁公基”等的基建占比高达45%,灾害重建占到25%,民生只占17.25%,科技创新与环保投资占比也只有12.75%。当时舆论哗然,认为经济刺激缺乏新意,强化的仍是一贯的投资主导策略,于经济转型无益。改革3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民生欠账却太多,制约了内需释放。一年后,发改委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分布的时候,民生工程投资占4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则缩减至23%。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不难发现,政府主导经济调整的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比重明显提高,而基建领域投资占比则大幅下降。
4万亿退出之际,政府无疑看到了土地出让金的“接力”功能。一是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相比2010年的590万套,增长约70%,正好和土地出让金增长的比例相当,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1000万套住房,若以每套建设资金10万元估算,意味着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而以GDP核算,1万亿元的基建投资占到GDP的2.5%。土地出让金的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用途,是水利设施建设,有专家透露,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解决水利建设多年来的欠账。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一系列水利枢纽工程,不仅结束了洪水泛滥的历史,而且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水利建设被忽视,几年来,每年因水旱灾害损失粮食产量达数百亿公斤。解决水利问题,如同解决铁路欠账一样,又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问题是,4万亿元是中央财政资金,可土地出让金却是中央难以号令的地方资金。早在中央推出4万亿元计划的时候,地方政府就踌躇满志,纷纷推出数倍于中央的配套工程。但是很快,随着地方融资平台隐患频频暴露,近20万亿元的配套工程不了了之。并且,土地收益层层留在地方政府手中,虽资金量庞大,却颇分散,更难以集中管理。更大的麻烦则在于,在土地收益的支出上,难以看到地方政府与中央思路一致。在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下,相当比例的土地收入甚至违规操作,未能用于民生事业、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程上。有些出让金被用于弥补地方财政预算缺口、公务员福利,更有打着城市改造之名,大建“楼堂馆所”等政绩工程。审计署公告显示,2009年11个省区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土地出让金管理、使用上的严重问题已经存在许多年了,但至今没有多大改观。
2.7万亿元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1/3。可要将它物尽其用,还有很长的路走。■(文 / 邢海洋) 宏观经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