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多尔科夫斯基二审获罪
作者:蒲实(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CEO霍多尔科夫斯基出庭受审 )
2010年12月27日,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家地方法院里。曾经的俄罗斯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坐在被他称为“鱼缸”的钢制玻璃牢笼中,等待二审定罪的宣判。他头发灰白,7年在西伯利亚和莫斯科监狱的关押让他皮肤苍白。连续几天来,法官不停歇地朗读了上百页判决书,这些材料来自多达188卷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和梅纳捷普银行案卷——霍氏曾是它们的股东和经营者。已无须等待判决书末尾的最终宣判,霍多尔科夫斯基再度获罪在冗长的宣读开始时就已确凿:他涉嫌在1998至2003年侵吞尤科斯价值达270亿美元的石油资产,并通过洗钱获利。这意味着,本于2011年刑满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继续在狱中服刑至2017年。
霍多尔科夫斯基平静地对媒体说:“我已从心理上准备好,一辈子在狱中度过。”而7年前,其时仅40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诺瓦斯别克机场的私人飞机上被政府武装人员逮捕,投进马托斯卡亚·梯史纳监狱时,曾宣称,自己还年轻,并且富有,总有一天会出来继续战斗的。在一度被舆论视为俄罗斯两个最强大男人——普京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之间的较量中,霍氏如今希望渺茫。
没有哪个寡头像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在人们的记忆和视线中徘徊不去。2000年,以改革经济和打击寡头财阀为政纲的普京当选总统伊始,即制定规则,要求寡头远离政治,“只可发财,必须交税,不准涉政”。包括老克格勃在内的官僚权贵阶层向转轨时期崛起的新权力阶层“土匪资本家”开战,调动秘密安全机构和政府机器来讨伐寡头。此间数年,有“克里姆林宫教父”之称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先后逃亡。别列佐夫斯基放弃“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股份远走他乡,并于2003年获得英国政治避难权,逃避俄检察院的追诉。古辛斯基则躲在以色列继续做传媒生意,保持政治上的低调。霍尔多夫斯基没有选择普京容忍度之内的海外豪华游艇和英国乡间别墅,他留在莫斯科,尽管普京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之前已多次释放警告信号。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抱负不只是仅仅成为坐拥80亿美元个人资产的俄罗斯首富。曾专门研究过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薛福岐告诉本刊:“他成为一系列政治活动的幕后资助人。2001年,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几个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大股东发起成立‘开放俄罗斯’基金会,资助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养地方青年政治人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英国著名银行家、慈善家罗斯柴尔德爵士等英美政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被延揽来作为该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2003年国家杜马换届选举,尤科斯公司积极资助两个自由派政党——‘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并直接派出自己的代表竞选议员席位。在资金不成问题的前提下,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建立独立于克里姆林宫之外的一支政治力量。这些背离与政治保持距离原则的活动,让他在2003年处于风口浪尖上。”正如一位与霍多尔科夫斯基相交15年的尤科斯同事曾评价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人格不允许他只做一个商人。”
这一过程,与他竭力实现从“土匪资本家”向“资本主义代言人”转型的一系列公司治理改革并行。2000年,尤科斯开始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布财务报表,并聘请麦肯锡做公司顾问。2001年,尤科斯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柏林和慕尼黑的证交所上市。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第一个正式公布个人股份和合伙人股份的寡头,他按照年报为股东分红。这些改善对投资者态度的改革,让他赢得了西方的好感。到2003年,尤科斯高管中的外籍人员超过50人,包括美籍首席财政官。也是在这一年,尤科斯进入与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弗龙德士古的股权收购谈判,计划以200亿美元出售尤科斯25%的股份,并承诺收购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薛福岐向本刊记者评述:“一旦尤科斯与美国石油巨头的股权交易完成,霍多尔科夫斯基将有可能将手中的股票变现。2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俄罗斯当年的军费开支才不过160亿美元!这笔钱足够养活2~3个反对派政党,竞选总统也绰绰有余。而美国公司将有可能通过此笔交易,控制占俄罗斯财政收入10%~15%的产值,普京政权将不得不跟美国人在自己家里直接打交道。这也许是普京下决心对付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最直接动因。”
( 2010年12月27日,俄罗斯警察抓捕参加示威活动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支持者 )
当霍多尔科夫斯基穿梭于西方国家首都的上层社交圈时,他曾说,他要用一辈子时间来走完洛克菲勒家族三代人的轨迹——从强盗寡头到企业家,最后到慈善家。然而,膨胀的自我蒙蔽了他对俄罗斯政治的清醒认识。“上世纪90年代初激进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并未改善绝大多数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俄寡头金融工业集团是权力与金钱的高度结合,在掠夺式的私有化过程中将国家资产据为己有。俄罗斯人对‘寡头’深恶痛绝。”薛福岐说。入狱7年,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西方和自由派媒体发表的一系列狱中言论,以及他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书信来往,逐渐把自己塑造成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索尔任尼琴思想影响,与萨哈诺夫遥相呼应的“持不同政见者”。西方亦把审判霍多尔科夫斯基视为观察俄罗斯政治体制发展方向的窗口。但在俄罗斯的现实背景下,这一切都具有幻想色彩。
霍多尔科夫斯基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曾担任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他通过“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经商活动,积累了大量资金并兑换成外汇,其后成立的梅纳特帕银行成为当局挑选出来将政府资金贷给企业的中介商业银行,大量国家资金流入使他获利不菲。1995年,通过贷换股和拍卖方式,他以3.5亿美元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两年后,尤科斯上市时,市值为90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财富帝国的建立,无不伴随着高层权力的扶持和大规模寻租。他本人也不择手段,不仅成功地将梅纳特帕的资产转移到自己控制的其他金融机构,而且通过秘密转移尤科斯资产和稀释股份等手段,把美国股东和几家债务银行从尤科斯排挤出去。正因如此,“2003到2005年,主流的西方媒体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没有好言,并不支持他”。美国彼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阿斯隆德(Anders Aslund)告诉本刊记者:“根本无须辩护最初霍多尔科夫斯基所获的‘商业诈骗、偷漏税款、谋杀以及侵占国家资产’是否成立。尤科斯是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寡头标准所建立的,它甚至沾满鲜血。1998年,一位西伯利亚小镇的镇长在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生日宴会上抱怨尤科斯未付清该镇的欠债和工人工资,不久就遭枪杀。2002年,一位梅纳特帕银行的前经理和他的妻子神秘失踪,尸体至今未找到。莫斯科法院认定,是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亲密合作伙伴莱昂尼德·涅夫兹林指使了这起谋杀。”
如果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崛起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财富帝国的覆灭也无不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案是一个无法脱离政治背景的司法案件”。薛福岐告诉本刊。2004年11月,俄罗斯政府宣布拍卖尤科斯的核心生产资产,用于抵偿尤科斯所欠税款。尽管俄罗斯法律规定,清算债务应先拍卖非核心资产,但拍卖顺利进行,由不知名的小型公司贝加尔湖金融集团出资97亿美元拍得。12月,贝加尔湖金融集团被国有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市值一度高达300多亿美元的石油巨头尤科斯只剩下一具空壳。
第二审判决期间,霍多尔科夫斯基定居纽约的儿子在时报广场曾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抗议活动。不久前,这个年轻人刚在欧洲举办了一场豪奢的婚礼。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海外银行的账户,他所雇佣的一大帮国内海外律师团,以及他资助和号召下的伦敦和华盛顿的评论家,都让这个自称“异见者”的囚徒身份显得自相矛盾。
令霍多尔科夫斯基失落的是,与2003年尤科斯案引起全国哗然不同的是,霍多尔科夫斯基二审的法庭旁听席上听众寥寥,俄罗斯国内媒体对其的报道亦轻描淡写。“俄罗斯主流民意关注的是改善生活,对政治改革兴趣不大。”薛福岐说。作为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崛起的寡头“七巨头”之一,其实,霍多尔科夫斯基影响力登峰造极的时代已经过去。■
(文 / 蒲实) 获罪霍多尔科夫斯基尤科斯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