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保的名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在某知名茶餐厅大快朵颐之余,招呼服务员打包,小姑娘麻利地给我装了两个餐盒飘然而去,等了半天也不见装袋,结果被告知“塑料袋5毛钱一个”。怀着对环保事业的崇敬,我托着两个白色的餐盒在火爆的大堂腾挪闪转,到了停车场拉开车门的一瞬间才发现满手淋漓的汁水,打包的美食怎么琢磨都没法放进车里带走,最后还是甩进了垃圾箱。这次窘境得出的教训就是,5毛钱不能省,塑料袋必须有。

国家推行塑料袋收费,的确抑 制了白色污染,但是从商业道德讲绝对是保护了商家的利益而打击了消费者,因为类似的“5毛钱”让商家的服务变成了有偿,让消费者“被环保”了,环保的经济代价由消费者一己承担。记得看过一篇散文,说“文革”时期安徽歙县有一则布告:“小馄饨个头不能小于半两,瘦肉不能少于50%,馄饨皮不能过厚。”落款是“县革命委员会”。这也许是特殊历史时期干预经济的极左笑料,但绝对受老百姓欢迎,消费者喜欢愉快消费的感觉。法国电影《天使艾米丽》,艾米丽从杂货店出来,手里抱着一个大纸袋,里面塞满了长棍面包、卷心菜、苹果、罐头等一干生活资料,分量估计不轻,不知道法国人纸袋要不要钱,但是和塑料袋比绝对环保无污染,我们的相关部门在推行环保限制塑料袋的同时,怎么就不能先考虑好用什么替代呢?哪怕是退回到薄黄草纸时代,也算是替消费者着想了。

在购物中心转一圈就明白了,买一件几百元的上衣,商家绝对会无偿奉送精美耐用环保的纸提袋,装衣服的袋子日后买大米都堪重用,因为同样的款式老百姓会货比三家,商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卖出件衣服,赚了丰厚的利润,如果最后来一句“请您加2元钱购买手提袋”,挑剔的“上帝”必然会另择他处。

有关部门出台一个政策,不管是以环保的名义来 “限塑”,还是限车以治堵,都要考虑周全顾及老百姓的利益,不能让行政法规坏了商业规律毁了商业道德,让消费者麻烦、受气是计划经济的恶果之一,如果一不小心重蹈了覆辙,让“看得见的手”拨乱了市场,即使“以环保的名义”也有点得不偿失了。

(北京 刘一伟) 名义环保

上一篇: ​回乡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