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乡偶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为参加姨家表弟的婚礼,我回了一趟老家。小时候,走亲戚我们全靠步行,有时翻山越岭,路途迢迢。现在,“新农巴士”隔15分钟就有一辆,在公路边跟熟人聊会儿天,或者抽半根烟,就能从容悠然地上车落座。遗憾的是,老家仍然没有实现“村村通”,村庄距离公路尚有一段难走的土路,遇到雨雪天,车辆根本无法进村。乡亲们对“村村通”渴望已久,如果将来能在家门口坐上“新农巴士”,才算向着“新农”又跨了一大步。
接外婆上车时,在路边看到一群大工、小工正在热火朝天地盖着一院新房子,其中有不少熟人。在寒冷的冬天,无法外出打工的劳力们,就靠帮人盖房子、垒院墙挣钱。他们都属于“无证上岗”的人员,房子盖好后,也就散了。在老家盖房子,只需要村委会或者村主任点头同意,如果上边有人,连村主任也不用见。城里的建筑公司是不会舍近求远来给村民们盖房子的,这些都称不上“工程”,量小而分散。临走时,车里出现了几句争论。据说这一院新房子是“救灾房”,2010年夏天,县里有些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少数民房垮塌,政府出资为这些灾民建立新居,因为这户人家的孩子在本县某镇任镇长,虽然父母不属于灾民,仍然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挪用到老屋(据说目前全县的“救灾房”只有三套),基本建成的新房子看起来异常漂亮,村民们议论纷纷,羡慕甚至眼红不已。可是有人反驳说,县里有本事、有门路的人太多了,他家孩子只是个镇长,县里凭什么冒政治风险为他家盖不住灾民的“救灾房”?我觉得这种反驳和村民们的传言一样疑窦多多、不可轻信,我的疑惑是:冬至刚过,极易上冻,他们为什么在老屋依旧坚固、宽敞的情况下,匆匆忙忙来盖这一院新房子?还有,即便是自家正常的消费和建设,为何村民们动不动都要上下联系,喜欢拿权力和腐败说事儿?
很快到了公路边,已有亲戚家的两辆面包车候在路边,一家车主是村干部,另一家车主是开商店的。如今,村民们出行逐渐淘汰了超载超员的拖拉机和三轮车,遵守交通法规的人也越来越多。随行的孩子们一瞧见遮蔽寒风、宽大舒适的面包车,就雀跃地奔到车厢里寻找最舒服的座位。很快到了姨家,他们请了镇上的“龙凤婚庆”,一群人正在忙碌着布置场景。以前,农村青年结婚都是找个能说会道的村里人安排一下,无法像今天这样能有专业的婚庆工作人员来主持,还能够全程录像,以后可以随时回放结婚当天的幸福和浪漫。婚庆公司入乡随俗,增添热闹,掀起高潮,婚礼办得很顺利,不像我曾经见过的那种极端拜金的、低俗不堪的农村婚礼。到场的年轻人那么少,最后竟没有出现闹洞房的热闹,盖因老人闹不动、小孩不会闹,又因为目前老家办喜事全靠上门“一条龙”服务的“流动餐厅”,喜宴吃罢、喜酒喝过,客人们也不用帮什么忙,人群一下子散去,不由得让人在空荡冷清中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回家路上,母亲指着河湾里我家被放倒的一长排杨树说,县电业局要在城乡走新线路,不跟村民们打招呼,对于碍事的任何树木,用电锯全都“呼啦啦”放倒,一分钱也不给赔偿,真是霸道得可以!我虽在母亲身边,但除了气愤,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等自己有空再回来,帮助母亲拉回那些被白白放倒、为城镇化建设做了牺牲的树木。这次回乡,依然有喜有忧,这也许就是现实吧?
(河南淅川 孙君飞) 偶拾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