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事件
大阪世博会的梦想与现实
4月13日,为期半年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将在大阪的人工岛“梦洲”开幕。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世博会的各场馆将作为未来生活的试验场,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在2023年3月,日本对外宣布共有153个国家、8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本次世博会。
55年前,日本凭借先后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振奋效应,跻身世界舞台。2005年,爱知世博会又为日本创下1.2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87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于这次世博会,日本国家旅游局在其官网上表示,日本“又获得了一次在新时代中引领全球意识和推动人文交流的机会。”
从场馆建设上也可以窥见这种野心。在梦洲这座人工岛上,大阪特地为这届世博会兴建了一座巨型环状木质建筑“大屋顶环”(Grand Ring)。它于2月27日竣工,总面积超61万平方米,共耗费2.7万立方米木材。今年3月4日,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大木制建筑结构。
日本的企业也提前预告了许多将在世博会展出的新技术。初创企业OPTMASS将展示利用红外光的透明太阳能电池,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Niterra打算现场制造超声波空气全息图,大阪馆还计划展示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的iPS心脏模型。不过,直到距离开幕不足一个月时,许多事看起来并不顺利。首先,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截至3月初,47个国家自建展馆中仅8个国家按照要求完工。究其原因,材料价格飙升和劳动力短缺致使场馆建设成本难以控制,以及建设审批复杂、沟通困难等多重因素一起拖慢了进度。面对困难,到2024年年底,已经有希腊、墨西哥、阿根廷、爱沙尼亚、俄罗斯等8个国家宣布退出这届世博会。

同样不乐观的还有观众的热情。世博会相关网站显示,本届世博会的预期参观人数是2820万,不过截至3月5日,预售票的销量约为807万张,不到预售目标1400万张的6成。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为此特地向首相石破茂求助破解之法,并在之后尝试通过丰富购买渠道、推出新的优惠政策措施以解决购票不便和价格过高等问题。
更意外的是,3月11日,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表示,“大屋顶环”的护岸(紧邻岸边)部分出现塌陷,大约600米长的屋顶受到影响。
当然,世博会有足足半年的时间,尚未完工的展馆终会建好,而那些人类最新的智慧或许也会激发起人们前去亲眼目睹的热情。

大阪世博会的经济压力
据日本《每日新闻》介绍,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共吸引了约6420万游客,包括消费者支出在内的经济效益达3.3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2244亿元人民币)。
和55年前相比,日本政府针对2025年大阪世博会制定的目标相对保守。202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预测,世博会场馆建设及运营产生的经济连锁反应总额将达到2.9155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417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是按到场人数以大阪世博会按预期顺利吸引到2820万参观者为前提,再结合会场建设费,以及对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就业等方面的辐射效果计算得出的。在世博会开幕前一个月,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已经表示“不可能”达到世博会门票的预售目标,因此大阪府自行预测的经济效益仅1.6182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786亿元人民币),不到经产省数据的6成。
门票预售情况会影响到世博会后续运营。本届大阪世博会的运营费用预算是1160亿日元(约合56亿元人民币),其中预计969亿日元(约合47亿元人民币)的运营费由门票收入承担,也就是必须销售1840万张以上的门票才能实现盈利。
据《朝日新闻》介绍,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博会曾出现赤字,德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得不动用税收来填补缺口。“目前还未决定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若出现赤字由谁来填补。”《朝日新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