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成都?

作者: 易静

我为什么选择成都?0

“来了成都就不想离开了”,这是汪椿皓对这座城市的告白。

2020年博士毕业后,汪椿皓只身奔赴成都。从同事热情洋溢的陪伴支持,到政府精准妥帖的人才政策,成都用真诚为这位异乡年轻人开启了从校园到职场的人生新篇章。5年时光淬炼,从青涩到成熟,汪椿皓也用科研成果为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写下生动注脚。

成都,这座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实已经连续6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近3年累计吸引超156万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就业,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

成都人才引力的密码,或许也能在兴隆湖里一窥究竟。有人说,成都很像湖上的天鹅,水面之上看似优雅闲适,水面之下却在使劲不停划。正是这种“不停划”的精神,让成都的巴适安逸与拼搏进取相得益彰,也成为这座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成都,个体叙事与城市发展谱写出一曲共生的和弦,有的人将个人理想锚定在城市的发展坐标,有的人把幸福生活融入进城市的发展蓝图,有的人让创业壮志共振于城市的发展脉搏……从曾经的“少不入川”到如今的“少必入川”,成都其实早已迎来新一轮蜕变。

一人入蜀:“成都的热情让我顺利迈好立业第一步”

晚上8点,沸腾的红汤蒸腾起雾气,一边夹起毛肚“七上八下”地涮着,一边和好友兴奋地交流最新的国际科研动态。这是天府永兴实验室副研究员汪椿皓结束一天工作后最放松的时光。

回忆起2020年毕业前夕找工作时的那段经历,汪椿皓仍觉得无比幸运,因为他那份即将走出校园的不安情绪被成都稳稳接住了。汪椿皓清楚记得在投递的全国众多高校中,位于成都的西南石油大学是唯一一所专业负责人亲自打电话回复的学校,“当时就觉得心里有底了”。

坦白说,汪椿皓最初觉得自己选择成都是一腔孤勇,“来成都可以说是只身在他乡,整座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入职西南石油大学后,他惊讶地发现“成都人骨子里实在是太热情了”—大到科研立项,小到配钥匙,每件事都有教研室的同事积极帮忙。除此之外,人才落户、租房补贴、青年教师立项资助等政策也让汪椿皓感受到了实打实的支持。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都是关键的一步。于汪椿皓而言,成都的热情让他顺利迈好了立业第一步,“成都不是我的家乡,但我相信这里却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异乡人实现职业理想的主场”。

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汪椿皓后来被引进至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这里他依旧感受着周边的包容与支持,这种氛围也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如今,他所在的团队正与一家企业合作研究如何将竹废料转化为零碳氢能。“我非常有干劲,真的想要把这个东西做成”,汪椿皓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有长期在成都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专业人士表示,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外地甚至外国的年轻人会在找工作时自然而然优先考虑成都,说明青年人才对成都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2024年年初,去哪儿的数据显示,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城市中,成都位列“00后最爱去的城市”第一。去年11月,成都登顶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榜首,其中在爱才友好度和用才友好度两个一级指标中也位居首位。可以说,成都用自己的真诚温暖着许多像汪椿皓一样的青年人才,让他们来到成都、爱上成都、留在成都,不知不觉间将他乡变故乡。

3年前,当俄罗斯姑娘Nina独自踏上成都的那一刻,她在心里惊呼,和家乡伊热夫斯克相比,眼前的这座城市可太大了。

我为什么选择成都?1
我为什么选择成都?2

到望平街的街头走一走,选一家推窗可见锦江的茶馆,坐进竹编的椅子里,再来上一杯盖碗茶……如今的Nina在当地朋友们的热情陪伴下,早已没了当初跨文化带来的不适,甚至在耳濡目染下成了半个“成都通”。

去年年底,成都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后,Nina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纷纷邀请家乡的朋友在成都过春节。春节期间,成都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200.7%。

在得知俄罗斯公民组团赴华旅游可免签入境后,Nina盛情邀请了她的朋友们来体验一把成都的魅力。她的俄罗斯朋友们也和她感叹,“在成都生活太方便了!”。的确,下了飞机就能看到各种双语标识,在太古里还能见到AI智能翻译屏,很多餐厅贴心准备了双语菜单,去宽窄巷子买精美的文创手办还能直接外卡支付,即使没有注册微信、支付宝,也不耽误“买买买”。

Nina在西南交通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她已经坚定地计划留在成都就业,正在留意合适的工作机会,“生活在成都,我觉得安心又舒适,希望能在这里从事和传媒有关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Nina的家人也很支持她,虽然隔得远,但见上一面并不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每天都有对开的直飞航班,飞行时间只需8小时。这种便利,也得益于成都的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地位。作为中国“航空第三城”,成都年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8700万人次。

源源不断涌入的年轻人,让成都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焕发出青春的色彩。从落户到住房,再到就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汪椿皓在工作后就根据相关政策,以优惠价格买了一套房,给自己安了一个家。周末去博物馆或者动物园等,他也能凭借人才政策免费参观。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汪椿皓的回答简单又干脆,“我应该是不想离开成都了”。

一家归巢:“能在工作日的黄昏陪伴孩子是幸福的”

“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去上班,早午饭外卖对付一下,回到家至少都是晚上九十点了。”文创行业从业者Danna坐在成都一家日料店边吃午餐边回忆自己之前在某超一线城市工作的日子。

她很喜欢这家店,因为它的外摆区域可以晒到太阳,在阳光下认真用餐是她回到成都后的工作日仪式感。

作为一名四川人,Danna在超一线城市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在这段时光里,她也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

到底有没有换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孩子一岁的时候,Danna萌生了这个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在和身为成都人的丈夫商量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成都考察一番。在发现成都同行业的就业环境其实比想象中要好很多后,他们便没有后顾之忧地回了成都。

“你知道累了一天走出办公室,结果发现天还亮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那些工作日错过的黄昏,Danna在成都重新看到了。吃完晚饭陪孩子去小区玩,感受着天边的光一点点暗下去,于Danna而言,两座城市生活中细微的不同造成的幸福感的差异却是巨大的。

我为什么选择成都?3

在成都,Danna入职的东方正火是成都地标项目东郊记忆的运营方。工业管道、大烟囱、老式绿皮火车车厢,再搭配上时尚潮流的街头涂鸦、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和livehouse,东郊记忆早已成了潮流青年的打卡胜地。

回成都前,Danna本以为会经历一段过渡期。但她很快发现,成都的文化消费和超一线城市基本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我觉得来了之后就很适应。”Danna最近刚迎接了两位来“调研”的朋友,她们都成长于东部地区,但也被Danna的描述吸引,正考虑举家搬到成都来。

其实,Danna的体验绝非个例。成都已经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3年起就跻身“万亿消费城市”,其中情绪消费、体验消费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诉求。除了像东郊记忆这样的非标商业,每一处街巷、林盘、田园综合体,它们的烟火气和生活美学给到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最直接的满足。

回成都后,Danna一家感觉很幸福。一方面,生活成本大幅下降,就拿租房来说,用更低的租金能租到一个面积更大并且带大花园的房子,可以在家里打羽毛球甚至踢足球,“简直就是梦中情房”。另一方面,他们更看重平台和行业的前景,他们相信自己在超一线城市吸收的养分依旧能在成都发挥作用。

事实证明,Danna的判断是正确的。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占GDP的1/8。最近一段时间,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神话到普利兹克奖破圈,成都文创产业迅速出圈。其中,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创产业更是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成都规上数字文创企业680余家,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六大核心产业总营收超3800亿元。

其实,成都许多产业的高速扩张都释放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芯片开发工程师晋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在几座一线城市都工作过,去年刚来到成都,目前供职于利普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他觉得,这次找工作的过程“非常顺利”。

根据《成都人才开发指引2024》,芯片设计工程师、射频工程师、数字芯片设计师等电子工程相关专业人才都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成都最近几年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都发展起来了,未来的职业前景还是不错的”,这是晋超的判断。

以前晋超夫妻俩在超一线城市打拼,和孩子分隔两地。而如今,他们每天下班后都能和孩子聊聊天,周末一脚油门就能带孩子去周边的大自然转悠一圈。对晋超来说,“这种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为给求职者提供便利,成都还在全域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在成都求职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大学生(部分驿站放宽至专科)提供免费短期住宿,求职毕业生仅凭面试通知就可以申请,单次最长7天,累计最长30天。

“在成都,你可以和城市共同成长,而不再是被城市推着向前。”或许每一位从超一线城市来到成都的人,都会对Danna的这句话感同身受。

一企扎根:“来成都创业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

“‘一人一电脑、企业租用云服务器’的传统模式导致了惊人的资源浪费,我们正引领一场类似电网革命的基础设施重构,未来不再需要拥有硬件,只要接入一个网络就能使用算力……”在天羽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羽蜂”)的办公室里,创始人林亮用了10分钟的时间向成都市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领导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听了很兴奋’,这说明他一下就理解了我在干什么,后来可以说是举全力在扶持我们企业的成长。”对林亮来说,自己超前的想法能够被认可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林亮本人是牛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伦敦大学计算机硕士,曾在英国从事了十余年大型分布式系统的相关工作。那时,他就萌生了开发智能算网的念头。“我知道技术发展方向肯定是这么走的,但我当时不清楚产业是怎么样的”。看见未来并不意味着抵达未来,为了走通中间的路径,林亮选择了回国创业。

作为一家高成长企业,天羽蜂入选了锦江区“白鹭计划”。锦江区高成长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直接拉了微信群,“相当于每个局的负责人,通过各个维度贴身服务公司的成长。”除此之外,中心还组织天羽蜂与有算力需求的企业开展供需对话沙龙,直接牵线搭桥,帮助拓宽市场。

我为什么选择成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