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采一场蜜

作者: 王计兵

人生就是采一场蜜0

我是一名工作和生活在江苏昆山的57岁的外卖员。1988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成了一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作为一个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年轻人,我初次对人生产生思考:人活一生终究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契合我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带着这种迷茫,我偶遇了路边的旧书摊。从那之后,我爱上了阅读,也爱上了写作。1992年,我发表过一些小小说作品。此后,由于家人的反对和我自身的原因,再次发表作品就到了2017年,跨越了25年。但是在这25年里我从来没有放弃写作,也是这25年,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是一条线段,在岁月里跨出的每一步都算数。

当你爱上一件事情,时间越久就越舍不得放下。我曾经形容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能彻底改变我的人生,但是会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让空地不是真正的空地。也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热爱,我一直有一种人生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来自文字的引领。所有生命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拥有翅膀,像飞鸟,也不是每一双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更多的翅膀在低处。谁又能说低处的飞行不是飞行?这是一种日常生活。

我15岁离开故乡,最艰苦的日子就是在昆山度过的。我们最难的时候,在一条废弃的水沟里,用各处找来的木板建了一间简易的水上小木屋,没水没电,我们就住在里面。后来,离我们小木屋最近的邻居给我们拉来一根电线,小木屋里就有了电。不远处有一个打工楼,里面有公共水龙头,我们就从那里拎水。

这些日常所需还好解决,最艰苦的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因为木屋是用钉子和铁丝加固起来的,上面的棚子是用船上拆下来的一块废弃篷布,再加上我们花10多块钱买的一块防雨塑料布做的。风雨来袭时,那个棚子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整体还会倾斜。当时,我特别害怕风会把我们一家吹到水里去,孩子还小,全家只有我一个人会游泳。而每当这个时候,附近就会有手电筒的光照过来,有些居民担心我们一家人的安全。光照在我们的木屋上方,木屋里面就会有朦朦胧胧的光亮。我当时就写下一句话:“从此刻起,我们就是内心装满手电的人,此后人间,不再有夜路。”

后来我开始送外卖,到现在已经是第8个年头了。在这8年的外卖生涯中,我坚持把每一单送好,用最好的态度对待顾客。我记得年轻的时候,一个表哥说我最大的缺点是爱笑,他说一个爱笑的人在生活中容易被欺负。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送外卖时,因为我的笑容和态度,得到了大量的好评。岁月推翻了一些人对生活的偏见。

很多朋友问我:“一个外卖员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你是如何挤出时间进行创作的?”我总结道:“我们的生活是固态的,我们的爱好是液态的。只要保持热爱,液态肯定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固态的缝隙里。”

长期以来,我的身上随时都带着一支笔。为了方便记录,我还不断地更换写字的笔,从圆珠笔、中性笔到记号笔,以保证我可以把诗歌写在所有的物体上,包括顺手捡来的纸板、泡沫等。送外卖之后,我改变了写作习惯。现在,我用语音进行创作。每天工作的间隙,等餐、等电梯,甚至是在等红灯的时候,灵感来了,我就快速地用语音给自己留言。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再把留言转换成文字,创作出我想要的诗歌。

为了创作《低处飞行》,我采访了140多位外卖员,他们形形色色。有博士生,在找工作前为给自己一个过渡期,送了两个多月的外卖;有大学生,利用假期送外卖赚学费。一名企业老板因企业破产而加入外卖行业,他曾在雨天送餐时翻车,摔断了8根肋骨。身体恢复后,他依然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后来还成了那一片的“单王”。这样的故事不断涌现,让我对“困在系统里的人”,以及我们的生活空间产生了更多思考。

我已经习惯了用语音创作。我从2024年开始尝试写散文,写非虚构作品。当我讲述的文字达到数千字或者上万字的时候,我就利用AI(人工智能)的纠正技术,对文字进行修正和排列,节省了大量时间。随着AI技术的介入,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它依然无法替代人,因为人的写作是基于爱。如果纯粹依赖AI来写作,就会失去爱的基础。我想,真正爱好文字和写作的人不会那么做。

我相信技术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人类,而不是操控人类。从短期的形势来看,仿佛一个行业、一种技术的出现,让一群人“困在系统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分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方法。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外卖行业是目前城市生活的一个兜底行业——只要一个人愿意奔跑,生活就会给予他一个饭碗。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养活一部分人,淘汰一部分人,而被淘汰的那一部分人就会转型,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无人驾驶和无人机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会替代一部分人工,而被替代的人肯定还会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我现在是一名外卖员,我设想自己未来可以是一名无人机操作员。当然,对于生活,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我一直比较乐观。

人生其实就是采一场蜜。无论过往经历的百花百草有多苦,我们要的结果,应该是生命的价值。

(赵一赵摘自《文汇报》2025年2月7日,刘程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