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结局
作者: 〔韩〕尹城根 叶昭源(译)一男一女推门进了书店,看上去五十岁左右。这两人感觉不像夫妻,但看上去颇为亲近,据说是高中同学兼多年的老友。两人在找同一本书。
“所以说,两位都在找1975年出版的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吧?”
郑姓男士先答道:“没错。”他像刚从海边度完假回来,皮肤黝黑,声音低沉。孟姓女士把手提包放在书桌上,接着说:“只要找到一本就行了。我们想确认一些事,所以才来找书的。”
“‘想确认一些事’就是两位找书的缘由吗?”
两人相视一眼,而后几乎同时答道:“是的!”
“两位先请坐。要找书得先给我讲个故事。按照刚才的说法,如果两位不介意,得先告诉我,想从这本书上确认什么事。”
我此时还未意识到事情有多么错综复杂。这时郑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书,看封面像一本旧书,没有任何破损,一看就是平时被保管得很好。仔细看,这是一本校刊,里面收集了一些学生写的文章。郑翻开其中一页向我展示。“您看看这里。这是我高中时写的文章,怪不好意思的,呵呵呵。”郑一边挠了挠头,一边用手指着标题。
《何谓人生》,我差点笑出声。再看开头第一句,更是尴尬:“人的一生,只要几片赌场筹码和一把装着子弹的手枪就够了。”这样的文风我都不太敢往下读。标题下方的一行小字是副标题,似乎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孟说:“我们就是为了这篇读后感才来找书的。”这篇文章不长,文笔一般,但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结构。
这部小说的情节也不复杂。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的酒店。酒店里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C夫人,也就是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而故事讲述了C夫人年轻时候的经历。这位C夫人四十岁时丈夫离世,她怀着空虚的心情独自旅行。她在小镇的酒店遇到了一个青年。青年在酒店的赌场输光了所有的钱,仅剩下一把手枪。C夫人同情这青年,用自己的钱帮青年还清了所有的赌债,还为他准备了充足的旅费,足以让他回乡。但那个青年当晚就拿着C夫人给他的钱又去了赌场。C夫人对青年怀有情爱之心,不过当她看见青年又置身赌场的样子,她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
我把读后感的最后一句念了出来:
“最后,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用如此残酷的结局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有多么容易感受到痛苦,所谓人生,就是层层叠叠的误会和讽刺的延续。”
我问郑:“也就是说,C夫人因为感受到了背叛,所以抢走了青年手里的枪,开枪杀了他吗?”
“对,小说里的结局就是这么残忍。”郑断然说道。
“不,明明就不是这么回事!”孟说道。
我知道为什么他们要找同一本书了。
“所以说,两位是想看看小说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想看看谁说得对,是吗?”
“是的!”根据两人的说法,孟高二时帮老师编辑校刊,校刊上登载了这篇“问题读后感”。不久前同学聚会,同学们还聊起了这篇读后感。孟看了郑写的读后感,说自己刚好也读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知道书里的结局根本就不是那样。C夫人没杀那个青年,而是很失望地离开了小镇。岁月流转,后来青年当上了外交官,偶然遇见C夫人,可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无法从赌瘾中抽身。C夫人看见他的样子,脑海中浮现出对生命的讽刺。
“这才是小说的结局,他明明就没读完。我当时怕他被老师骂,所以才没把这事给说出去。”孟说道。
要找一本几十年前的绝版书,的确令我有些为难,但从委托人的立场来说,找书的理由倒也充分。所以我决定先收下这个故事,帮他们找书。
大概过了一周,一张熟悉的面孔悄然推门进了书店,是郑先生。他堆着一脸笑容问我书是否找到了。
“您也知道,这种书不是一两周就能找到的。现在连出版社都没有,我得下功夫到处打听才行。”
“也是。其实我今天来拜访您,是有些情况想和您说。”
原来当时为了给校刊投稿,郑特地去了趟校图书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只是他随手拿起的一本书。作为校田径队队员,他是大家都认可的运动尖子生,但说起看书,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一天他在学校遇见文学部的一位女同学,怦然心动,只觉得浑身发热。而这位女同学就是孟。
“老师说学校要出校刊,让有兴趣的同学投稿,我听说孟会负责编辑校刊,想给她留个好印象,就写了篇读后感投过去。老实说,我连读完那本小说都很吃力,根本没看结局。所以您上次看到的那篇读后感中的小说结局是我乱写的。”
郑拜托我,让我找到书后先和他通个气,并且暂时别告诉孟。他还向我解释道:“其实我到现在还喜欢着孟呢!如果被她知道我连一篇像样的读后感都写不出来,那我以后哪还有脸见她呀?”没想到,郑单独来书店才不过几日,孟也特地来了一趟。我甚至觉得两人是不是背地里串通好了,过来逗我玩。
我自然没将郑单独来过的事告知孟。但孟一开口就说有求于我,说话时还带着一点羞怯。没想到,孟所托之事和郑一样,让我找到书之后先联系她,并且向郑保密。
“我当时说自己负责编辑校刊,但其实根本就不是。我读书时确实是文学部的,但负责编辑校刊的是另外一位同学。校刊发行之后我看了郑写的读后感,才去图书馆借了那本书来看。”
孟对田径队的郑有好感。他的声音成熟低沉,肤色晒得黝黑,很阳光。孟远远地看着郑,也不知该如何向他表达心意。偶然在学校遇见郑,瞬间无意识地就对他撒了谎。
孟对郑说:“这次编辑校刊时,我读了你写的读后感,觉得写得很好,所以向老师推荐了你的文章。”郑听后笑得很开心,那是孟第一次和他说话。其实孟当时也没仔细读那本书。
几个月后,书找到了。我读完小说,合上书页苦笑了两声,敢情两人为之争吵的结局都不是小说真正的结局。青年的确有把枪,C夫人也确实注意到了这把枪,但C夫人并没有射杀青年。说青年后来成了外交官,偶然遇见C夫人的情节也与书中的不符。真正的结局是,青年在C夫人离开之后的一天用自己的枪自杀了。然而向C夫人讲述青年自杀之事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他才是那个外交官。
一番考虑之后,我分别联系了郑和孟,将两人所托之事都告诉了对方,让他们一起过来取书。
“两位都不是高中生了,既然互相都有意,那么能否向对方敞开心扉呢?此前之事已经过去很久了,而且当时也并非心怀恶意向对方说谎,应该可以相互理解吧?书已经帮两位找到了,请两位趁这次机会,真正读完同一本书之后好好聊一聊吧。”
不久,郑和孟两人一起来到书店,脸上都带着笑容。我把书放进纸袋,递到他们面前。孟两颊微红,笑着用手肘杵了杵郑。郑挠了挠头,就像他第一次来书店时那样。
(刘 婷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收集故事的二手书店》一书,黄思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