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

作者: 郭歆

兵无常势0

翻阅史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西汉之后,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往往最后败得很惨,甚至再难重整旗鼓。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号称兵力”与“实际兵力”之间的区别。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拥兵80万,实际上也就20万左右;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号称有50万之众,据史书记载,明英宗仅率8万人……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号称人数多的一方总会输掉战役。

以上例子中,胜利的一方在记录这些历史时,为了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战绩,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实际兵力与对方号称的兵力进行对比,这样一来自然显得自己更加厉害。但如果比较一下双方的实际兵力就会发现,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有时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更多。

因此,抛开那些夸大其词的记载,单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号称拥有几十万大军却最终失败的一方,其实并不冤枉,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兵力优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呢?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压力大。

为了维持10万大军的作战能力,需要动用30多万人负责后勤补给。这说明古代多数号称有10万大军的队伍中,实际能打仗的可能只有几万人。更糟糕的是,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所需的物资量是惊人的。这对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所以在古代史书中,烧掉粮仓导致敌军不战自溃的情况屡见不鲜。

除了后勤因素,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对战争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较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通常是:农闲时节,各国动员全国适龄人口参战,而且通常是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然而西汉之后,庄园经济与世家大族的崛起导致动员成本大幅攀升,国家难以轻易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军人的出现,他们虽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强。这一点在淝水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东晋的数万精锐北府兵,将前秦的“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同时,军事理论与战术的进步,使得军队指挥更加科学合理。在没有可靠通信工具的古代,指挥大军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部队派出去后去了哪里,情况如何,是输是赢,指挥层很难完全掌握。所以明清时期,朝廷便不再执着于将大军集结在一起,而是以3万至5万人为一个集群,分散行军。这样一来,既方便指挥,又能减轻补给压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动大军的一方就一定会失败。事实上,《孙子兵法》早有阐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势利导,相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花木深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毕力格图)

上一篇: 量子是“子”吗
下一篇: 温差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