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推闯京东
作者: 谭亚高调送福利、豪气免佣金的京东外卖,官宣一周就捷报频传。其中被若干媒体纷纷写进稿件的“39城”“20万商户”“100倍订单”成了标准用词。
这句无限接近通稿的表述和数字背后,却是全国数万地推业务员及其服务商的一张情绪晴雨表。过去30天,期待、纠结、懊恼、斗志,构成这句话最贴切的注脚。
一支阔别10多年之久的地推铁军,在官宣第二天立刻行动。他们通过自发集结,在混沌之初就争分夺秒地踏进一间一间门店。
这群人为京东外卖“迟到”十几年的战场缩短了抵达时间。自2010年开始爆发“千团大战”后,许久不曾热闹的市场一下子又喧闹起来。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和清晰的政策引路,这场来势汹汹的地推行动主要靠服务商自行扛大旗。由于各自为阵,战斗很快陷入胶着状态。
第三天、第一周、第二周……到了3月中旬,官方的“审核”条件朝令夕改,乱了前线阵脚;状况层出不穷,一线地推的热情渐渐败退。
面对京东外卖掀起的这场雷暴,已吃下9成市场的美团、饿了么却显得异常冷静。喧嚣30天的外卖江湖弥漫腾腾杀气……
抢占那个山头
2月上旬,有“钞能力”和地推资源的大型服务平台最先行动,但几乎没人料到,这是一场极其不寻常的硬仗。
过去替大厂们争地盘,在心智养成阶段,服务商们习惯抢滩式作战,无死角的地毯式扫店被验证为本地生活服务最有效的战术,但前提得有组织有规则有纪律。
京东外卖选了自由作战这条截然不同的路。据了解,在正式官宣前,京东就召集了一部分规模外包平台开了内部会,其采用“竞标”的方式下发地推代理资质,但服务商须交10万元保证金,后续只管“放手”一搏。
谁承想,京东放得如此彻底。京东外卖的服务商们,拥有的是史上最大话语权。地推话术、招募地推人员,佣金比例,统统自行说了算,甚至业务员进店要用的工作牌都靠自行设计。
唯一雷打不动的是“品质外卖”这项硬指标。2月11日,京东官宣外卖业务,重点对商户标准进行了界定,这成了服务商在分配任务、开展业务时的唯一规则。
“3.8分以上”“有堂食”“连锁优先”,已砍去大部分目标客户,拿到代理资质的服务商须在短时间内自行制定作战地图,寻找最佳扫街路线。
尽快激活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兼职地推员,“比别人早一步踏进店就赢了。”某大型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商界》记者,全国范围内的品质商户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话题热度正在持续攀升,谁速度更快客户就是谁的,“京东外卖没有给门店任何拒绝的理由”。
用钱砸来得最快,于是高佣金是多数平台的选择。《商界》记者采访了解到,170-180元日结/单在官宣一周内迅速吸引各地业务员向平台聚集。对有地推经验的业务员来说,这样的业务无异于捡钱。
2月11-18日,首批攻入全国39城的地推蚂蚁兵团,拿着各式各样的“京东工作证”和自行草拟的营销话术,一单一单覆盖,将甚嚣尘上的0佣金等优惠加速落地。
几天后,当外界还在热议京东这位搅局者的大手笔和霸总风度时,京东高调放出消息:外卖业务已插旗39城,订单增长100倍。
官方消息的惜字如金和刷屏的地推资讯形成鲜明对比。《商界》记者打探到,很多动态和政策都要靠自己去悟,大家都在地推自建的各种群里讨论。一位平台负责人告诉《商界》,他从上级平台分领任务后,靠朋友圈、小红书和平时积累的人脉,竭尽所能地消化京东政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争分夺秒谈商户但缺乏一些有效沟通,让地推很快陷入野战状态。相比美团当年进驻各个城市建据点、分批次分线路的团战截然不同,京东外卖的出拳显得相当生猛。
当年,干嘉伟领命开城美团外卖,在高峰期单日能调动超2万人的地推大军,潮水般冲刷各条街巷的中小商户,创下日均签约3 000家的纪录。为振作士气,美团还为地推人员报销机票,出台“谷满仓”刺激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战斗力。
看上去,京东外卖的地推并不想“抄作业”。扔完福利烟雾弹后,京东并未就地指挥。相反,京东放弃一城一池进攻,选择更轻巧的“自营+服务商代理”模式。
《商界》看到,京东提前接洽好最先上线的品牌商户,官宣后更是将它们移至App一级入口的“秒送”外卖,有了首批外卖门店打前战,京东才开始修建大后方。
不建城市驻地,不统一管理地推,靠官方提前对接上线的优质门店压轴,京东似乎一点都不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代理地推提交的门店审核上,以“摊大饼”的策略在全国撒网。
京东真的不用赶时间吗?反观支付10万元代理费后需垫资经营的服务商,他们却不得不抢跑,拼命在前线卷出狼烟。
如此情形之下,仅过了1周,京东外卖似乎变成一座围城:一些业务员打起退堂鼓,四处求带想进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前仆后继的地推大队
《商界》记者了解到,最先抵达战场的这批服务商经验最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参加过抖音本地生活的开城,有的甚至还打过14年前的“千团大战”。在他们眼里,京东不想“抄作业”无妨,无非老瓶装新酒,加上0佣金等一揽子政策相当拿得出手。
这从“内购会”的一个细节就能看出,“里面至少有100人愿意拿出10万块成为京东外卖的服务商”,在此前的代理资质推介会上,一位服务商坦言,“这个引流速度放到现在任何一个项目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但问题集中爆发,比想象中快许多。
首先,服务商看似拿捏了包括绩效、佣金和团队规模等主动权,但受运力制约,以及官方对品质商户设定的门槛,县城和县级市快速被略去,核心城市的主城区成了抢滩的桥头堡。
“空白”市场被砍掉一大片,加剧了平台间的争夺。加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被寡头耕耘十几年的存量市场,地推大军要做的是游说美团、饿了么的商户额外装上京东的客户端。难点在于,除了要提供荷枪实弹的订单增量,服务商和地推人员还得拿出百倍热情和十足的耐心。
僧多粥少,每天还要新增大批竞争者和自己抢客户,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地推“内战”杀声震天。
第1周是平台服务商们的试水磨合期,他们要做很多事,比如现制一份“招商手册”。大到摸底筛选、制定路线、小到打印工作牌、锤炼营销话术,甚至提醒业务员穿衣风格,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时间紧琐事多,还要承受垫资压力,《商界》记者了解到,除了10万元保证金,为迅速组建专属地推团队,平台给一线业务员的结算机制为T+1。按平台普遍给出的180元/单算,一个业务员一天签5单,平台须在第二天结算1 000元。
然而,垫资这样的压力对平台来说并不陌生,属于惯常操作,但前提是预期明朗。
记者了解到,第一周,每单接近200元的返佣成了一块有力的敲门砖,首批业务员快速扎营,捧回开门红业绩。2月中旬,各大媒体和热搜将京东的豪气进一步发酵,服务商趁机做大规模。
这就来到第二步,不惜一切代价扩军。
24小时直播间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始大量招募。做京东外卖的地推一时成了人傻钱多的好工作。手把手有人教,谈一单就能到手至少170-180元净收入,佣金红利虹吸了大量没有任何地推经验的小白入行。
高劳务且日结,加上声称背后大公司为平台打通渠道、提供战机,队伍在第2周达到峰值。而记者了解到,大公司用10万元保证金拿到手的代理资质被相当一部分业务员当成中介资源,后者开始自立门户。
紧急消化平台政策,他们在社交平台积极招募业务员,赚起人头费,平台的组织架构由此开始几何级裂变。而第一批老老实实进店谈客户的地推员反馈的线报,被拿到直播间当成亲授福利,循环吸引新兵入营。
家家都是高佣、日结,为拉新招募,平台开始围绕细节做文章。《商界》记者从一位服务商处打探到包教会、包审核通过的一份“地推亲授手册”:工牌是敲门砖,别省这20块钱;要专挑“潜力股”下手,并非所有店都值得进,可先蹲门口看,有外卖小哥取餐的优先,说明线上单量稳;避开纯堂食老店(老板对外卖没概念,沟通成本太高);别穿西装,牛仔裤+运动鞋更亲切,遇到骂美团/饿了么的老板,千万别跟着吐槽(容易被当成套话),要强调“我们是来帮您多赚钱的,不是抢生意”……
“明天继续冲,争取把这条街吃透”,为把控进度,中间商们还安排了早晚开会,而这句话常在会议结束时用来打鸡血。
卷来卷去“卷”的却是自己。一位业务员告诉《商界》,平台在不同渠道养了好几路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第二天等着吃透的商街其实是战友们吃剩的—已提前被拜访拿下。
重庆江北观音桥一位商户告诉《商界》,从2月中旬开始,一上午要接待3波人,“都说是京东外卖官方的服务人员,让我下载客户端,说的话都一样。”
地推是本地生活服务被验证过最有效的战术,京东不想逐个城市卡位,几乎没有用于“复制”的样本。也就是说,快速结束战斗和错了重来的概率相当。
2月18日,一线的地推人员猛增至阶段峰值。殊不知,当平台还在强调高佣日结时,前线已经发现不对劲了。
被辜负的热情
2月14日,广东番禺的欧先生用多个平台的邀请码完成注册,马上开始跑客户,他最先发现问题。
的确,一天下来能谈好几家,若审核通过即能日入千元。最初,地推员只需劝说商户完成下载,指导安装即算一单。他认为,从美团、饿了么的地盘上抢3.8分及以上的品质商户没那么难,“谁也不会排斥多一个渠道。”
但问题是日结建立在审核通过的基础上,而审核要靠等,等多久却不得而知。由于京东与平台约定了固定账期,真正背负压力的是平台服务商。按理说,满足条件的商户即能审核通过,地推员随后就能拿到佣金。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2月18日,许多干满7天的业务员一直未结算到1分钱,全“卡”在了审核环节。
后台审核的那双手似乎在无形中干扰着这种全力以赴的“快”。
更多阻碍审核的因素相继出现,最明显的是要求变多。比如服务商在商户下载客户端后须指导“上菜品”,且不得少于5个。此前还在审核的单子,若有新业务员进来洽谈,须协助完善同仁未尽事宜,而这一单佣金究竟归谁不得而知。
由于京东外卖并未单个设立城市据点,中介和前线地推处于盲冲状态,他们只能靠自发组建的业务群互通有无,这些群的功能也逐渐多起来。
2月23日,欧先生在自建的微信群里大吐苦水,“上架太复杂了,只能找外面的运营团队帮忙搞定。”这时,一位号称能一键搞定“上菜”的商家,赶紧向群里扔出好几条广告信息:上架1家仅需15元,量大从优。他的口号也很直接,“让你商品无忧,助你快速结账。”
号称公司有黑科技,几分钟就能搞定一家店的商品,类似的地推下游每天会定时在各个群打广告。
不过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记者获悉,对于菜品上架的系统问题,京东通过调整后台参数,将和美团、饿了么都不一样的程序进行紧急修改。这个细节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京东外卖上线前并未做足准备工作。
2月20-28日,卡了几天的上架菜品这道坎刚翻过去,审核又遇到新问题。
欧先生在群里的地推日记以连载的形式上演着悲喜。2月28日中午12点,嚷了好几天干不下去、累了的欧先生在群里报喜,“干了整整13天,终于结算到第一笔了。”接好运的群友们纷纷点赞道贺,并追问平台名称。“街推,100多元,不过现在去的都是月结了”,欧先生回复。
审核机制朝令夕改,让这些摸着空气过河、斥巨资大干一场的服务商,和一线地推员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但群里的牢骚和门店的拜访都未停下来,他们仍相信,审核总有一天会通过。
但层层加码的条件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市场预期,平台佣金开始缩水。3月第一天,“日结”的offer又开始扎堆扔到各大平台和聊天群,但相当一部分劳务费已降至80元,不过要求放宽至“审核通过就结,不负责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