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一棵向深处扎根的树
作者: 万宇午后,阳光斜斜穿进宽大的玻璃窗,在图书馆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投下细密的光影。那些凝固的字符仿佛有了生命,像无数根须在虚空中生长交错,构成庞大的文明根系,宛如博尔赫斯笔下的“通天塔图书馆”。也许当下每个阅读者都是种树人,在意识的土壤里栽种着一棵棵看不见的树,一棵棵向深处扎根的树,向着文明深处汲取,向着个人的内在生长伸展,构建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精神世界。
书卷多情似故人:阅读的文化根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卷似故人,阅读如寻根,书籍之于文明而言,相辅相成,不离不弃,无论何时,都能为读者带来慰藉与启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与人类的过去对话,是生长在文明历史之上的根须。
无论是古埃及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卷轴上,用芦苇笔书写的象形文字,还是我国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都记录着人类最早的文明记忆。先民的占卜与祭祀,记录着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古代的天文、历法和医学知识更让我们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当我们隔着博物馆中的陈列窗静静观看,仿佛还能听到尼罗河畔的风声;当我们从书本中读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仍能感受到爱而不得的迷惘,对过往来时路的惆怅,更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思维情感联系,采诗官踏着露珠收集的诗句如今依然能震颤我们的心灵。这些文字,是种子,也是根须,正是通过阅读,被一代代人体察、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理解历史,理解文明,理解自己的钥匙。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吃玛德琳小蛋糕的细节,一枚小小的蛋糕被尝到味道的瞬间,童年的记忆即时苏醒,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如同潮水般涌来。这种记忆的复苏,正是阅读的根系在个体心灵中的体现。古埃及的莎草纸卷轴在尼罗河畔展开时,人类将记忆托付给植物纤维;商代的甲骨在烈火中迸裂的瞬间,龟甲上的裂纹与刻痕交织成最初的文明迷思。
今天,人工智能扫描百万册典籍,却无法理解那些褪色的朱砂批注如何诉说读者的心灵震颤;那些被反复摩挲的书页褶皱,承载着前人的所思所想。阅读,正是在这些褶皱中寻找生命的痕迹。当我们翻开书页时,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文明对话,如同根须,穿透时空,扎根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命中继续生长。
微凉而芳香的意识流动:阅读的心流年轮
今年年初偶尔的机缘,和朋友一起在南京图书馆翻看了明刻《四家录》,丁氏八千卷楼的旧藏。第一册卷首贴了丁丙的手书,将此书定为“元刊本,王蔼士旧藏”,讨论了版本的源流、流转,书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某个春日的时刻,阅读连接了几百年间的藏书人、爱书人对书籍的讨论与珍爱。对于这本《四家录》的断代,我们和图书馆员、古文献研究者一起讨论,也不断上网查询著录的信息及前辈对于这本古籍的描述。几个素心人低声细细讨论,眼里心里只有这函古书。这次的经历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更让我深刻理解到藏书不仅仅是财富的标签,阅读会成为一种珍贵的心流体验,将彼时彼刻的愉悦与充盈封存在岁月的木质纤维里。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时性体验,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成为类似树木消化光阴留下轨迹的有机过程。心流状态下的阅读,会产生类似树木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描述的“微凉而芳香的意识流动”,正是对这种心流状态的描绘。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神经递质的传递路径,却永远无法复制深夜捧读时,“数点梅花天地心”,突然被某个句子击中心灵的震颤。普鲁斯特缠绵病榻追忆似水年华时,玛德琳蛋糕的滋味唤醒的不仅是记忆,更是某种通感式的认知重构。这种体验如同树木的年轮,将气候的变迁转化为生长的韵律,记录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向内生长的见证。
巨树网络:阅读的生态系统
巨树网络是借鉴生态学中树联网的概念。这一概念源自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描绘了树木之间通过地下菌丝网络相互连接、交流和共享资源的现象。具体来说,巨树网络象征着一种复杂的、有机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棵树(或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菌丝网络”(类似于书籍之间的互文关系、读者之间的交流)相互连接。它们共享养分(知识)、传递信息(思想交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互相支持(如读者之间的共鸣或书籍对读者的启发)。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互文共生关系,又构成了如同热带雨林繁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人工智能模型能瞬间生成文章甚至“智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思考作为人类的阅读的内涵与特点,保护人类所特有的阅读生态。人类的阅读,也许更为散漫,也许更贴近生活的体验,也许更能体会人性的幽微,也许更为跳跃、在各个学科中灵光乍现。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巨树网络无法用玻璃温室复制,真正的阅读必须保持其野性的生长力。那些在书页边缘的手写批注,被反复翻折的书角,在线上社区被反复讨论的阅读话题,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承的一部分。正如热带雨林中的树木通过树联网相互依存,人类的阅读行为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精神网络,人类通过阅读构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传承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网络中,知识和思想得以传播、共享和延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精神生态系统。
每本书都是一颗种子、一棵小树苗,每个读者都是播种者,都是种树人。当我们翻开书本的那一刻,在这个由文字构成的巨树森林里,我们既是种树人,也是正在生长的树。
在“多屏阅读”“在线阅读”“有声阅读”“沉浸阅读”等数字阅读模式陆续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对阅读行为的辅助很可能将不再局限于丰富人类的阅读手段这一层面,而是延伸到“替代”人类的阅读过程。爱因斯坦曾指出,智慧的真正标志不是知识,而是想象。阅读能激发人的想象,发散人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思维特征和强烈的主动性,是人之为人的特质所在。而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工具,在预训练、生成性、价值追求等与人类智能的耦合推进中,受到人类的定义与训练。未来的人机协同阅读形态,将是人工智能为个体阅读深度赋能的又一次阅读革命。
未来已来,让我们认认真真培土种树,种一棵向深处扎根的树。在每个打开书本的瞬间,用文字的光合作用抵抗黑夜,用阅读的姿态来拓展内在,开拓人类智慧的边界。
万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东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