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读两页书开始
作者: 夏光清问:我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习惯不好,写作业拖拉,不好好吃饭就爱吃零食,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批评之后,孩子能收敛一两天,但一旦放松要求,又会恢复原状。我们也知道培养孩子习惯的重要,所以无论多忙,我和孩子爸爸总有一人陪伴着孩子,耐心引导他养成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好习惯却总是培养不起来,我们该怎么做呢?
答: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往往付出了很多心血,可为什么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参与的家庭成员较多。不同成员之间的教养理念、态度和行为常常难以统一。比如,祖父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大相径庭,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孩子很容易钻这些不一致的空子。
二是把习惯培养当成口头说教,忽视了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项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正是习惯养成的有力支撑。例如,有些孩子缺乏耐心,想要什么东西就必须立刻得到,否则就撒泼打滚。对于这样的行为,就需要专门训练他们“等待”的心态和技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教导。
三是期待孩子做到完美,而不是“小步前行,及时反馈,形成正向感觉”。有时候并非孩子不想做好,而是他们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强行施压,不仅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四是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对“坚持”的坚持。每天完成一件事,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固定习惯。如果这一过程涌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最该有的坚持却总是因大人的忙而断断续续,孩子的习惯自然难以养成。
可见,我们总是急于责怪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抱怨孩子抵触的情绪那么强,却没有意识到是家庭教育策略出了问题。
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这种不断的重复叠加起来,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要么一辈子受益无限,要么一辈子贻害无穷。有没有一种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妙方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微习惯的培养。微习惯是随时可做且毫不费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标,即使事情多、压力大、身体累,也能轻而易举完成。
选择适合孩子能力的微习惯。父母想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就把该习惯列成一张可以供日常打卡的清单,如读书2页,跳绳2分钟,写一句话日记等。这些目标足够微小,孩子不会产生抵触心理,也不会给他们造成身体或心理负担。当然,在培养微习惯时,同时进行的项目一般不宜超过3个,且总时长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却有可能开启孩子生命中真正的改变。
挖掘每个微习惯背后的内在价值。孩子每日坚持读书5分钟,核心目的并非仅仅是完成读书时长任务,而是将书籍视作生活中亲密无间的伙伴,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滋养,拓宽视野并丰富内心世界。只有当孩子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微习惯背后所隐藏的深远意义,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坚持的动力,主动践行这些微习惯。
将习惯培养纳入生活的日程。在培养习惯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时间和行为这两种不同的切入方式。所谓时间方式,就是依据孩子日常的时间安排,选择固定的时段来执行习惯养成任务;而行为方式,则是结合孩子的日常行为活动,将习惯培养巧妙地嵌套其中。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关键在于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挑选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时间节点以及行为模式去完成任务,避免陷入机械执行的困境。如早晨来不及阅读,那就睡觉前补读,孩子觉得舒服就行,但不可随意中断。每天睡觉前,可以引导孩子问问自己:“今天的微任务,我都做到了吗?”通过这种自我反思与审视,帮助孩子不断强化对习惯养成的认知,逐步将这些微习惯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从而在坚持中收获成长与进步。
以回报机制提升孩子成就感。孩子完成任务,一定要建立回报机制,如奖励一个苹果,休息10分钟等,有愉悦的心情才有动力去执行。当然,这样的奖励不一定是好吃好喝的,有时得到家人的夸赞、习作发表等,都是比较正向的回报关联。
追踪完成情况。微习惯小到不可思议,简单到不会失败,唯一能打败它的是“遗忘”。因此,父母要把任务清单写出来或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天坚持复盘,特别是“每日打卡”,哪怕只是在后面打个“√”,会让孩子更容易记住。
微量开始,逐步拓展舒适区。微习惯不是为了缩小目标,而是通过微习惯的逐步建立,强化孩子的意志力。从最小的量开始,鼓励孩子超额完成,上不封顶。如读书不是真的每天只读2页,而是至少读2页,从而建立一种正向的循环。
最后需要日常留意孩子习惯养成标志,如孩子对于练字没有抵触情绪了;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了,非常认同“我喜欢读书,是个小书虫”这样的身份;原来不能坚持的跳绳、在家晨读已经成了习惯,不再情绪化去做这件事了。恭喜你,孩子离自觉自控不远了。
夏光清: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