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则,不自律

作者: 刘学菊

咨询室里来了一位烦恼的年轻母亲。她说,孩子快3岁了,语言发育早,小嘴巴叭叭讲话很招人喜欢,还特别会察言观色,家里家外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夸奖他。可是孩子特别任性,想要什么就必须买,玩手机也不放手,稍微不顺他心意就躺在地上大声哭。爷爷奶奶不觉得怎样,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孩子现在这样,真的只是不懂事吗?

面对束手无策的家长,结合孩子的表现,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3岁左右是孩子人格独立意识渐渐觉醒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在认知方面发展迅速,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也进入一个快速期,他会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探索欲和好奇心活跃,但同时对规则感模糊,一切以“我”为出发点,以“我”想怎么样、得到控制权为乐。他们常用“不”“不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且开始享受掌握自主权的快乐,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获得感。如果此时家庭中完全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的满足、顺从孩子,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就该如此,不利于社会性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应该及时建立规则感,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打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于早慧聪明的孩子,更应该及时建立规则。

我女儿2岁时语言表达就已经非常好了,那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规则意识。

有一次,到了晚餐时间孩子就是不吃饭,我叫了三次后告诉她:“你如果现在不吃饭,一会儿饿了,也不会有任何东西吃,只能喝水,你想好了吗?”女儿想了想,看看她奶奶,然后说:“我不吃。”我知道孩子的小心思,她觉得奶奶爷爷是她的底气。我强调了一下:“这件事妈妈说了算,谁说情也不好使。”到了晚上,女儿饿了,她可怜兮兮地搂着我的脖子说饿了,孩子爸爸也用心疼的眼神想让我算了吧,孩子奶奶也过来搂着孙女说:“下次咱们听话,到点吃饭,就这一次,奶奶给说个情儿。”我不为所动,严肃地说:“我之前强调过了,这件事谁来帮忙说话都不行。”

女儿看到真的没有外援也就无计可施。过了一会儿,我拉着她的手,问她是不是饿了,知道错哪里了吗,她点点头。我说:“妈妈理解你玩得高兴,但是我们也要按时吃饭,该停止时就要放下玩具。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没有规则,那做饭的人会不会感觉没有被尊重呢?今天这是第一次,你承认了错误,所以妈妈还是决定原谅你了,以后一定要按时吃饭,不然真的要饿肚子的。”

看着女儿饿着的样子,我也心疼,但我心里清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必须要有长远的考量。倘若从小就没能给她立下规矩,她就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觉得规则对自己而言毫无约束作用,这种想法一旦生根发芽,会逐渐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她日后面对各种事情的态度和行为。事后,我跟孩子奶奶解释了不给她面子的原因,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一个有规则感的人才能自律,那将成为孩子难能可贵的品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最初依赖外部规则(即他律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主要基于外部权威的约束。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逐步发展,孩子们才会慢慢将外在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走向自律。

再说说来访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或者规定时间,到点准时收走手机,立好规矩哭闹无效。同时要分散孩子注意力,多带孩子读书、讲故事或画画、运动等。

对于家长咨询的解决方案,我给出的建议是应该从整个家庭入手改变,家长要适时为孩子建立起明确的规则感,自身也要成为自律的典范。需要明确的是,规则的设立并非旨在控制孩子,而是在家长与孩子持续且良性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长此以往,孩子在规则的引导下,也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具备责任感、自律性强的人。

刘学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