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女儿“青春夜话”

作者: 汪小红

青春期,孩子向往独立,但有些时候思想难免偏激、片面,让人隐隐担忧。此时,亲子陪伴成为刚需。有陪伴、有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像风筝一样既拥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又能在偏离航线时被适时拉回正轨。

女儿的学业很忙,我的工作也不轻松。育儿专家说,陪伴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相处的质量。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实现高质量陪伴?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陪伴女儿顺利走过青春期,我决定在家庭内部发起一个活动——青春夜话。我希望每天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既拉近彼此距离,又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我们母女俩的共生共长。后来,看到《人民日报》有个“睡前聊一会儿”的栏目,就更觉得这样的聊有价值也有意思。

聊点什么呢?高中孩子的学习节奏快、容量大、密度高,每天十几个小时,多学科轮番“轰炸”,孩子压力大。所以,每晚的母女对话,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避开课堂学习,不追问最近学了什么,也不提及考试成绩,只想把她从题海里暂时捞出,喘一口气,发一会儿呆,留一段白。

我希望聊的内容源于生活。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熟悉的日常也藏着别样风景。身为普通人,能在生活琐事中,感受油盐柴米的烟火气息,体悟酸甜苦辣的人间百态,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期待我们的谈话风格轻松有趣、俏皮幽默,不刻板、不做作。我们可以一起欢笑、一起嬉闹,可以谈古论今,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意犹未尽,也可以不了了之。

聊天时间选在女儿每天晚自习放学之后返程途中,或是回家后的休息间隙。地点不拘泥于车内还是家中,时长控制在5-15分钟,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总的来说,在聊天时,我把孩子当作朋友,像伙伴一样无拘无束地畅聊。

罗振宇说:“一行动,就深刻。”行动本身即意义。

从起心动念到每日践行,一晃已一月有余。打开手机备忘录,看看当时记下的对话话题,还真有意思。我们聊过DeepSeek与ChatGPT,聊过《哪吒2》走向国际市场的现象,聊过生活中各类工具如何为我们赋能,聊过伦巴与摇滚的魅力,聊过复杂的人情世故,聊过请客吃饭的讲究,聊过获奖时的高光时刻,聊过教育变革的趋势。每天聊聊,每次都基本实现了松弛感+1,亲密度+1,能量值+1。

我希望每天的母女对话,不仅是亲子陪伴的一种仪式,更能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独特方式。我们会继续用对话编织亲情的纽带,在岁月里留下温暖而美好的痕迹。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邻家双博
下一篇: 有个姑娘叫添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