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识她已19年
作者: 王慧骐最早知道《莫愁》杂志,是在她创刊不久的1986年,当时我还在江都县(现为扬州市江都区)文化局工作,记得向她投过稿。
1987年夏天,我调到《风流一代》杂志社工作,上班地点距《莫愁》杂志社咫尺之遥。当时《莫愁》的办公条件比较简陋,地点在团省委对面的一栋老楼里,印象中楼道里的光线比较暗淡。彼时,我较多接触的编辑是王德安先生,他经手编发过我的一些稿件。写这篇文章时,我特意查看了那几年所发文章的记录,发现主要是一些具有青春特点的思想随笔,诸如《短笛轻吹——致年轻的父母》(见《莫愁》1987年第10期)《一个女高中生的书简》(见《莫愁》1988年第10期)等。这些散发于《莫愁》的文章,后收入我的散文随笔集《潇潇洒洒二十岁》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是例外,1991年5月,我受《莫愁》杂志社委托专程去溧水住了几天,采访一个叫樊雯的聋哑女孩。她是当时“中国好儿童”称号的获得者,我采访过她的家长及学校老师后,写了一篇数千字的纪实文章《走出无声的世界》,刊出后广受好评。
和王德安编辑的交往中,有两幅画面,我一直记忆犹新。一是在我调到南京后不久的一天,我们相约在清凉山公园聊天,坐在一片草地上,谈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写作上的一些感悟。那时我才33岁,德安编辑也正当壮年,那是人生多美好的岁月呀。二是他几次给我寄样刊,信封里总是装一本新刊加我那篇作品的剪报,还附有一张亲笔便笺。这样的细节足见他工作的认真负责。记得和德安编辑同时代的几位《莫愁》人如姜平章、邓晓文、汪小农等,他们也都朴实、敬业,不摆架子,善于和读者、作者交流沟通。那些年的《莫愁》杂志,同湖北的《知音》、上海的《现代家庭》、广东的《家庭》等,都是月发行几十万份(甚至更多)的大刊,各地的报刊零售亭里均能看到《莫愁》靓丽的风采。那一代的办刊人用他们踏实勤勉的劳作,为那个逝去的时代留下了一部弥足珍贵的记录女性也记录历史的真实印记。
一晃多年过去了,办刊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近几年,我又较多地关注起《莫愁》杂志,发觉她已完美实现了刊物格局的转变——由原先的月刊变为周刊,每月出版四个版本,分别为“智慧女性”“时代人物”“家庭教育”“小作家”,可谓花团锦簇,异彩纷呈。更令人喜悦的是,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经过多年的运作与实践,已办出了特色鲜明的风格与特点。
作为一名曾主编过几本杂志的从业者,我欣喜地注意到《莫愁》杂志有一支勇于创新、充满智慧、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刊物在两位总编辑和四位主编的带领下,充分体现出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刊物版面上能看到布局的严密性与整体性,既分又合,大的主旋律是一致的,而不同的声部又体现出迴然有别的音韵风情。
首先,《莫愁》的每个版本都突出并强化策划,而专题性的策划其实是对一本杂志思想高度的检验,表明了卓然而立的思想站位,通过关注一些贴近时代生活的热门话题,以鲜活的人物展示或事件描述,来实现一种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应当说《莫愁》杂志在这些年里都有上佳的表现,有目者共睹,我不在这里一一举例了。
其次,《莫愁》的每个版本都善于锁定各自的核心读者群,在体现刊物个性上下功夫,从对相关文章的组织与编排,到文章语言特色的强调,细读每一期,从一个个栏目下的每篇文章,都能看出编者的追求和他们的用心。《莫愁》杂志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内容是新潮的、知性的,踏着时尚节拍又持重务实的,给人以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我有幸同《莫愁》杂志的几位主编有过不同程度的交流,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年轻,富有朝气,且思维敏锐,对发展中的时代及其新生事物有快捷的感应力,同时又不失一种定力,不追风不媚俗,有独立的辨识力。他们认真组织并执行编辑部的每一次策划,用心审阅和编辑每篇稿件,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对作者和读者报以一腔热情,真诚待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常会收获一些新鲜的知识和意外的感动。
《莫愁》,一个以女性视角全方位透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期刊方阵,和一代代的读者一道迎来了她40岁的芳华生辰,我衷心祝愿她永远美丽、青春久驻。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个人专著二十余部。曾任《风流一代》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编辑 马哲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