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灯彩,流光溢彩照千年

作者: 脂翁

在华夏大地的璀璨文化星河中,灯彩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民俗底蕴。中华灯彩以长江流域为源头,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而苏州灯彩(史称“苏灯”)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堪称灯彩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灯彩之首

苏州灯彩与元宵节相伴而生,在太湖流域历经孕育发展。从最初的模仿创造阶段起步,到晋、魏时初见雏形,南北朝基本成型并走向成熟。

宋代灯彩分“苏、福、粤、京”四大流派,苏灯居首。它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泽秀丽,装饰与制作工艺精湛,备受赞誉,彰显出在灯彩领域的重要地位。其大型琉璃灯,色彩绚丽,所绘山水人物等非常精妙。《乾淳岁时记》记载,当时灯品众多,苏灯、福灯最为出众,苏灯更是元宵张灯的首选。

苏州灯彩极盛时,从黄鹂坊桥到山塘一带,长达十里的街道摆满彩灯。灯市期间,各类人群齐聚,官宦豪门还会租楼观灯。灯的种类丰富,有龙灯、马灯等,同时还衍生出灯社、灯谜等灯文化活动。

民国初期,苏州灯彩仍很兴旺,据1925年灯业公布的数据可知,当时阊门内吴趋坊、皋桥、南浩街一带大小灯铺有127家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小云飞”“巧云斋”“灵云飞”等。后来,由于战乱以及现代工业的冲击,繁盛千年的苏州灯彩行业逐渐萎缩,到新中国成立前,灯铺仅剩三十多家,只能靠制作纸扎维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民间工艺发展曲折。初期,吕泉福等艺人开设灯彩社。在工商业改造中,相关灯彩社并入苏州民间工艺厂,成立灯彩车间。1959年,该厂制作的《亭台楼阁灯》在全国花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苏灯”因此闻名全国乃至世界。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功考究

苏州灯彩以“精、细、美、雅”闻名,造型精致秀雅、光彩照人,神似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的外形设计,搭配结构精巧的骨架,加上镂剪雕凿精细雅致的剪纸,以及蕴含吉祥寓意、色彩斑斓的套色灯花,构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灯内筒芯上,以吴门画派工致细腻、雅俗共赏的笔法绘制的山水、花卉、人物画面循环展示。灯架轮廓装饰着耀眼的花边,角尖如意处悬挂着飘逸的流苏。

苏州灯彩将传统经典文化蕴藏其中,在每处细节中体现和诠释着美学原理。从黄金比例的运用,到刀工的精妙展现,再到笔墨的独特韵味,这些特有的艺术语言深刻地阐述着美学精神。

苏州灯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多种色彩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灯彩的光变化多样,或柔和虚幻,或强烈明亮,或变幻莫测,或星星点点。灯彩的“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妙趣,令人称奇。动静结合,让苏州灯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在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苏州灯彩融合了“扎、糊、剪、绘、饰”以及光处理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体系。目前,全国仅苏州完整保留了制作传统艺术灯彩的五大门类,共计120多个品种。苏灯尺寸跨度极大,小的仅有10厘米,大的可达三四十米。

苏州灯彩的每道工序都极为考究,从划线画点、开料拗形,到扎架成型、裱糊灯身,再到剪纸刻花、挥笔绘画,每一步都需要上下衔接、严格把关。

在图案设计上,苏州灯彩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借鉴唐代“华胜”的套色剪纸作为灯花,运用吴门画派的绘画技法为灯彩增添文化韵味,极具苏州地方特色。

赓续传承

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大胆创新,从传统走马灯中仅三四寸的绢衣泥人获取灵感,将其扩大为真人化的人物形象,并巧妙地模仿真人动作,使其达到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效果。在全面继承传统灯彩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他融入适度的机动设计,成功研制出“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

1984年,以“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为核心的全新灯会形式面向社会推出,瞬间引起了轰动。苏州的拙政园、北寺塔、虎丘等著名园林景区,连年举办灯彩展览。从1986年起,苏州灯彩开启了巡展之旅,足迹遍布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北京等地,还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一时间,苏州灯彩誉满大江南北,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女儿汪丽秋的协助下,汪筱文将自己在灯与彩、色与光方面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使苏州灯彩这一传统艺术能够传承发展。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