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悯农》背后的粮价与民生
作者: 陈永跃1
在唐朝,以行卷(温卷)方式提高自己声望、博得主司认可的士子中,李绅可谓其一。按照唐朝范摅所说,李绅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以行卷求谒的大作就是《古风》(即《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的集贤殿校书郎吕温说:“吾观李二十(绅)秀才之文,斯必为卿相。”后来果然如其所言。那么,吕温为何以此诗判定李绅以后必为卿相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物资——粮食,其价格前后涨跌惊人,李绅此诗的背后正是对平抑粮价的深入思考。
按照全汉昇先生的研究,唐朝初年物价上涨,到了贞观初年停止。贞观三、四(629年、630年)年间,物价急剧下降,一直到高宗李治当国的麟德三(666年)年为止,共三十八年。那么,这段低物价的时间里,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价格是什么样子呢?唐朝吴兢在所撰《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中说:“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又频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以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也说:“太宗躬行俭约,抚养困穷……是以至诚上感,淳化下敷,四方大和,百谷连稔。贞观八年以后,米斗至四五钱。俗阜化行,人知义让,行旅万里,或不赍粮。”
2
开元、天宝年间的低物价,使得一般消费者因为购买力增大,多半过着低物欲的舒适物质生活。但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755年)渔阳羯鼓一响,唐朝社会的物价一改过去四十多年的低廉状况,而作加速飞涨之态。加之运河堙废,江南的物资运输不畅,使本就捉襟见肘的粮食等重要生活物资更加匮乏。据《册府元龟》中讲述:“乾元二年(759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二十斤成贯。诏可之。于是新钱与乾元通宝三品并行。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而在元稹《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永泰二年(766年)道州问)则说:“往年粟一斛,估钱四百,犹贵。近年粟一斛,估钱五百,尚贱。往年帛一匹,估钱五百,犹贵。近年帛一匹,估钱二千,尚贱……于戏!曩时粟制至贱,衣食至易;今日粟帛至贵,衣食至难。”
这种由藩镇作乱引发的物价上涨一直持续到大历四年(769年),米价才开始回落。《唐会要》卷四十四中提道:“大历四年,京师大雨水,米斗值八百,他物称是。”直到贞元三年(787年),也就是李绅十九岁时,由于安史之乱的平定加之全国农业生产的丰收,米价开始急剧下降,每斗卖一百五十文。《资治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三年十二月条中说:“自兴元以来,至是岁最为丰稔,米斗值钱百五十,粟八十。”王定保在《唐摭言》说:“贞元三年,白居易初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拜谒朝廷著作郎顾况,顾况说‘长安百物胜贵,居不大易’。”以当时长安物价说,这绝非戏语,而是实情。
3
粮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也是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政通人和的贞观年间,粮食价格便宜,百姓安居乐业。但逢遇兵祸的安史之乱,不仅粮食价格奇高,农人的生命和生产更没有安全保障。等到剿灭叛贼、粮食价格回落,农人则要更加辛勤劳作生产粮食,来缓解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创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为当朝官员,平衡好农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益才是根本。亲身经历粮食价格巨大落差的李绅,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前所作的《古风二首》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国家治理面临的棘手问题。李绅实是深思自己若是进士及第后,如何激励农人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行政手段保护农人生产积极性而不至于谷贱伤农,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人权益。
德不孤必有邻,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到如此有志于国家治理的青年,都大力支持。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八《通榜》说:“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贴。韩文公荐十人于傪,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纾;其次六人:张苰、尉迟汾、李绅、张俊余。”而载于《全唐文》卷五五三的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则说:“有沈祀者、张苰者、尉迟汾者、李绅者、张后余者、李翊者,或文或行,皆出群之才也,凡此数子,与之足以收人望,得才实。主司疑焉,则与之解之;问焉,则以对之;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
元和元年(806年),李绅登进士第,三年后任唐室校书郎,与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后任国子助教、御史中丞、观察使刺史宰相,其所任之职无不在农人的粮食生产上用心用力。而《古风二首》所发出的先声,一直在他心中念兹在兹。他在滁州、寿州、淮南任上大力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大和三年(823年),61岁的李绅在寿州任刺史,所辖霍山县多猛兽伤人。他到任后延续前任刺史的举措兴农安农,杜绝虎患伤人,让当地茶农、樵夫得以在无虞的环境中劳作。他在《虎不食人》中说:“霍山县多猛兽,顷常择肉于人,每至采茶及樵苏,常遭啖食,人不堪命。自大和四年至六年,遂无侵暴,鸡犬不鸣。深山穷谷,夜行不止。”此诗文中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与先前的《悯农》一脉相承,均体现出对农人民生问题的真挚关怀。
编辑 许宵雪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