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漫步“世界文学之都”的绮旅
作者: 陈全忠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宣”:南京成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迄今为止,南京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
在这里,文学绝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它是朱自清、俞平伯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曹雪芹追忆逝水年华、念念不忘的“江宁织造府”,是吴敬梓冷眼旁观世态炎凉时仍然饱蘸深情书写的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这是六朝烟水气,是唐诗宋词里的唯美意象,是众多文学名著和名画中的“精神原乡”,是可视、可读和可赏的一次文化绮旅。
鸡笼山下的“文化雅集”
晚春时节,我要去的不是南京的最高峰紫金山,而是城中一座看似普普通通的山丘,因山形似鸡笼,古称“鸡笼山”。
它位于鼓楼之东,北靠台城和玄武湖,西连鼓楼岗,东接覆舟山。当然,这绝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它还有一个大名叫“北极阁”,又名钦天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山上就建有“灵台候楼”,用来观测天气。现在,这里仍然是江苏气象台和江苏气象业务服务中心的办公地。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也坐落在这里。
前几年带娃来鸡笼山,都是趁暑假直奔气象博物馆,近距离了解这里浓缩的中华气象文明史。而这次,是走一条“文学小路”。
鸡笼山下东南角,北极阁公园入口处,是2022年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喜欢古诗词的人免不了要在北山墙的“诗墙”前停留片刻,“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字体带有泛光灯效,入夜亮灯后,光晕掩映下,诗意便弥漫在夜色中。
要了解“世界文学之都”,总要去“世界文学客厅”走一走吧!一座朴拙又有韵味的庭院,历史的回音在这里延续。主楼展馆背倚鸡笼山,门上一幅“金陵六朝松图”,与不远处的六朝松遥相呼应。展馆高达11米,分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多个展项。
“文码”镌刻在大厅的吊顶上,一个DNA双螺旋设计的艺术构件,金陵、秣陵、建康……这座城市曾有过的名字在这里一览无余。公元280年,魏晋长赋《三都赋》之一,描写了吴都建业繁华之景,被世人争相传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诞生;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近千条文学事件一路“流淌”,见证金陵千年文脉的生生不息。二楼一整面墙上都是南京的文学地标空间网络图,似乎在告诉你,以文学为纽带的交流与互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渐次氤氲,“鸡笼山下大师课”“鸡笼山下文学课”等系列课程、各种“文化雅集”正在一一开花。
以“世界文学客厅”为枢纽,东至和平公园(西园)、西至凯瑟琳广场、北至解放门、南至北京东路的6.1公顷范围内,按照南京文学历史脉络次第呈现,串联成2.1公里的文学漫游小路。我一路向西,进入北极阁公园,沿着文都亭、文选亭、文思亭、文远亭、文学屋檐鸟台、诗国南京,打卡多个文学坐标,穿越古今,感受山水中的文脉。
在文都亭的回廊花窗上欣赏镂空的八部文学名著名称,在文选亭的树坛坐台、摩崖石刻上细品《文心雕龙》的精彩篇章,在文思亭的“文学声景”中听唐宋诗词的吟诵,在文远亭沁润于明清小说的呈现,在檐鸟台感受《世说新语》中“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意境,草木葱茏处,文墨飘香来。我想,如果在夏夜漫步文学小路会更美,不但会遇到路边树林中的萤火虫,还会遇到激光投影营造的夏夜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浪漫意境定会扑面而来。
在浦口火车站遥望“背影”
跟着课本游城市,是当下一种流行的玩法。如果你要跟着课本丈量“世界文学之都”,位于长江以北的浦口火车站便不容错过。
数年前,我住在南京长江大桥以北的浦口公园附近,每天都要横跨长江,到江南市区去上班。早上匆匆忙忙吃过早饭,骑上电动车去浦口码头,要穿过一个百年老站——浦口火车站,时光突然就在这里慢了下来。
一段长长的铁轨铺向远方,2004年浦口火车站驶出了最后一班列车后,就默默地结束了它九十三年的客运史。它那充满英国风情的主体大楼、月台、雨廊保存完好,车务段大楼变成了现在的南京北站派出所,路边的砖红墙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包裹寄存”“振兴旅社”“津浦烟酒”等原生态字迹,岁月停留在这里不动了,但打卡的游人依然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在阔长的雨廊背诵一段朱自清的《背影》。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津浦线的最南端。津浦线全长1009.5公里,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我们可以在站台前想象当时的繁华:小小的车站周围,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向浦口火车站聚拢,喧嚣声盛极一时。
津浦线通车后,这条工业时代的“大运河”取代了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运输的“主动脉”,它目睹了无数聚欢和离悲,也见证了无数伟人和英杰们的步履匆匆:1919年毛泽东曾在车站丢了鞋,饥寒交迫地赤脚在站口踱步时,偶遇旧友李中为他解了困境,使他重拾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的灵柩由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时,国民政府在此举行了盛大的接灵仪式;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期间,邓小平、陈毅经过浦口站,星夜奔途,指挥部队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城……
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沈从文、徐志摩……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而《背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1917年冬天,朱自清参加完祖母的葬礼后来到浦口火车站,准备回北京念书,在南京谋事的父亲为其送站。直到1925年,已经有了家庭的朱自清,回想起父亲在浦口火车站月台前的那道背影,终于读懂了父亲的深情,提笔写下这篇饱含热泪的散文名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镜头,深深定格在几代人的心中,成为“父爱如山”一词的具象化场面。
今年再去浦口火车站,发现人潮如涌。原来在去年10月,浦口火车站周边的一批文保建筑经过修缮后重新揭开了面纱,一个具有浓郁铁路文化和民国风情的特色小镇在此新生,但“背影”并没有走远,反而更加浓郁。
街区小广场有了朱自清的雕塑,戴眼镜、穿长衫、面容清癯的“朱自清”,捧着色泽鲜艳的橘子,跨越时空,讲述那段关于父爱的故事。《背影》课本墙,陈列着从20世纪30年代到2017年不同年代《背影》的语文课本。“背影咖啡馆”门前的文化墙,写满了《背影》中的语句。
这是一个春天,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月台上读《背影》,朗朗童声穿越时空,重现文学史上的一幅经典画面。
秦淮河畔“风雅颂”
春节启程去“十里秦淮”,看“一夜鱼龙舞”“花市灯如昼”,才是打开“世界文学之都”之旅的正确方式。
秦淮河流过句容、溧水、江宁,自东水关入南京城,至西水关出城,全长约5公里,史称“十里秦淮”,沿岸如珠帘般串起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著名桥梁、江南名园等四十余处景点和景观,最热闹的夫子庙正位于“十里秦淮”的重要位置。
在夫子庙看灯,是要慢慢看的。不慢不行,摩肩接踵,游人如织,蓦然回首,和你相约的那个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六朝灯火满市井,秦淮灯彩甲天下”,璀璨灯火自白鹭洲公园点亮,流转至夫子庙、老门东……流光溢彩的金陵城,此刻重现了无数经典名著中的画面:你会想起《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元春省亲的元宵节,“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也会记起《儒林外史》中描写近三百年前秦淮河的繁华现场,“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脑海中还会浮现明代中叶的绢本设色《上元灯彩图》长卷,所绘正是秦淮河畔繁华商市元宵赏灯的盛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秦淮河也曾留下一段佳话。1923年,散文家俞平伯与朱自清携手同游秦淮河,畅谈《桃花扇》《板桥杂记》,并且分别写了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写道:“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在俞平伯笔下,秦淮河则是“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
秦淮河素有“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称,它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从千年历史中流淌而来,化为“世界文学之都”一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喜欢儒学的人在夫子庙瞻仰“天下文枢”牌坊,参观“东南第一学”江南贡院,探秘中国科举文化博物馆,遥想无数士人的求学之路,慨叹“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喜欢诗词的人走过长干里、凤凰台、乌衣巷……触景生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诗句便纷至沓来;喜欢和孩子探索成语渊源的人,一路上都说不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步步莲花”“东山再起”“东床快婿”“入木三分”等故事的由来,它们都带着秦淮的余温;喜欢楹联文化的人,想想家住老门东的李渔写的《笠翁对韵》,看看文庙里和东水关牌坊上的各种楹联,那是活生生的文化体验场。
今天的秦淮河游畔,游人络绎不绝。天色已晚,乘一艘画舫泛于河上,夜风习习,碧波荡漾,人们心怀书卷里的神思文韵,在灯影摇曳中,展开一场今时与过往的对望。
图片由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