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书屋,书香幽幽石榴红

作者: 许宵雪

在南京鼓楼区二条巷的二号新村小区里,一丛阔大的芭蕉叶下,掩映着一座灰墙花砖的小院。院子里的小屋静谧伫立,散发着幽幽书香,它是文学家、翻译家杨苡的旧居。2023年,杨苡在南京逝世。如今,小院里依旧绿植葱茏,迎来送往着如杨苡一般热爱文学的人们。

追忆那份炽热的胸怀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杨苡定居南京,她担任过南京市文联委员和南京文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的前身)副主席,是翻译组和诗歌组的积极分子。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兴起,杨苡和先生赵瑞蕻常常在南京市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和青春文学院执教,深受学员欢迎。“那时,文学讲习所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杨苡等作家的感染下,一批文学青年重树文学信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也为推动南京文学事业甚至全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南京市作协工作人员介绍,在以杨苡为代表的名家、大家的亲身示范、倾情投入下,南京形成了浓厚的文学氛围,不仅成为当时广大文学青年寄托憧憬和努力向往之地,也涵养着一代代南京文坛。

杨苡去世后,按照她生前意愿,住所捐赠给了南京市作协。作协将其设计改造,打造成为“杨苡书屋”。“杨苡先生去世前,很坚定地要将房屋捐赠给我们,哪怕能提供一个开会、开展活动的场所。对于文学事业,她一直有一份炽热的胸怀。”

走进杨苡书屋,进门便是一个小客厅,左边的展示柜里摆放着杨苡翻译和创作的作品、写作手稿等,杨苡女儿捐赠的1955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呼啸山庄》被镶嵌在画框里,陈列在墙上。旁边则挂着杨苡各个时期的照片,从懵懂幼年、青涩的西南联大学生时期,到南京生活日常、交流出访……从这些时光碎片中,我们可以瞥见杨苡那充满波折却又坚韧的一生。

从客厅往里走,北屋左面是一间书房,靠墙摆放着一张不大的木质书桌和一把有些破旧的藤椅,充满时光的味道,眼前似乎浮现杨苡伏案写作的身影。南面的活动室时常传出交流讨论声和朗朗笑声,谈论间隙,透过两扇窗户,恰好能看见院子里的那棵赵瑞蕻手植的石榴树。

浸润文学气息

正是在南京二条巷的住所里,杨苡完成了《呼啸山庄》的翻译与出版。英文原著《Wuthering Heights》之前一直被译为《咆哮山庄》,杨苡认为“咆哮”两字不够贴切,故将其改为《呼啸山庄》。此后,这个书名一直沿用至今,陪伴了几代读者的成长。文学翻译成就了文学的世界“旅行”。因此,在杨苡书屋举办翻译文学沙龙是对杨苡的致敬和精神的传承,通过挖掘文学先辈身上的故事和闪光点,更好地推动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建设。

2024年4月,“翻译文学:连接南京与世界”文学沙龙活动在杨苡书屋开展,几位南京作家、翻译家、设计师以及杨苡家属代表围坐桌旁,一同追忆杨苡的百年人生,分享自己与杨苡的交往经历和所受影响。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双向译介,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南京文学,实现与世界的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

如今,杨苡书屋除了作为“文学+”特色空间举办文联和作协的小型沙龙,还作为鼓楼区云南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阅读活动,此外还有不少阅读组织向作协预约在书屋开展读书会。

文学爱好者朱女士和同伴一起来到杨苡书屋,参加阅读活动。观看了杨苡的老照片和纪录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阅读分享了《呼啸山庄》中的经典片段。朱女士十分感慨:“坐在书屋中,仿佛觉得乐观、纯粹的杨苡就站在我面前,没想到在那个烽火年代里,她如此勇于追寻自由与梦想。如她所说,‘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世纪的家国历史和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

“小而美”“长而远”

春日的南京美景醉人,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吸引他们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南京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文学前辈留下的足迹,即便是普通人也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略知一二,我们时刻能听到文学的声音在耳畔回响。

杨苡书屋在进行设计改造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样,因此,杨苡曾在这里生活过的气息也得以保存下来。如今,它正通过承接一系列“小而美”的活动,为南京厚植文化沃土贡献力量。“小而美”首先是由书屋的空间决定的,一间不大的活动室,最多只能容纳十来人,然而有限的空间却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交流更加畅快、直接,氛围也更温馨。另一方面,“美”则带着一丝精致和文艺范。“杨苡本人就是一位精致、优雅的女性,她总是穿得整齐得体,抹上口红,在那间小客厅里接待来访者。可以说,她的小客厅里往来无白丁。”“石榴树下的思念”阅读沙龙、“共读一本书”书友会……杨苡书屋中举办的活动也有着相似的文艺气质,成为南京文学网络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人们常说:文学赋能城市,这不应该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文学之都的建设应该在街头巷尾,或者在城市某个不经意的角落,都有着文学的模范、文学的因子,这样才符合文学之都的气质。”杨苡书屋就像一颗小巧而璀璨的明珠,在南京文学地图上闪耀着柔和的光。在未来,杨苡书屋还会迎来更多的访客,更多人会在这里感受阅读的力量,让“小而美”的文学活动办得“长而远”。我们相信,小院门口的芭蕉会依然翠绿,石榴树也会结出累累硕果。

图片由南京市作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