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羽:南京是写作者的福地
作者: 王冬艳2011年,庞羽进入南京大学读书,大二时便开始创作小说。毕业后,她先是回老家靖江工作了三年,接着又考上南京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并入职江苏省作家协会《雨花》编辑部工作。“我的老师是毕飞宇,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特别大。9岁时,我读了他的《玉米》,从此立志当作家。长大后,在他的《小说课》里学到了很多小说家的写作秘诀。”
上大学时,庞羽每年都会去栖霞山看枫叶,南京的新街口、夫子庙、秦淮河……很多标志性的景点和商场都在她笔下出现过。庞羽创作的《野猪先生》讲的是她在南大读书的故事,一个年轻女孩在南大后山遇见了“野猪先生”,从而产生了羁绊,小说描写了青春中的伤感情愫。她的小说《花灯》把故事的场景搬到了夫子庙灯会,讲述了年轻人的相爱与分别。借着年轻人的视角,庞羽尽情观察着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一代人,我们这一代90后如何面对长辈们的传统婚姻观念与历史问题?作为新南京人,又如何看待南京这座伤痕累累又越挫越勇的城市?古老的历史与创新的精神,南京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素材。”
在庞羽看来,南京是一个福地,这里孕育了很多文学大家,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了千古绝唱,“秦淮八艳”的传说点燃了多少人的金陵梦。而现当代的作家们又书写了更多不同的南京故事,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南京城的市井人情与浓重的父爱,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南京城的故事,毕飞宇的《是谁在深夜里说话》说清楚了历史的解构,苏童的《读城》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古灵魂,叶兆言的《南京传》描绘了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引起了我们对历史中人性的沉痛反思,韩东关于南京的诗歌展现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细节,曹寇的《南京有个八卦洲》展现了南京乡野之地的纯正生活气息。“这是一个人才辈出、光芒璀璨的地方。江苏的青年小说家是非常幸运的,江苏省作协给我们青年作家提供了这么多机会。在文学的园地中,我们都还是一棵小树,火热的时代给了我和像我一样的小树很好的生长环境,我应该更加努力精进。在生活与时代的大海里,我们都是一朵朵小浪花,而浪花拥抱大海的方式,就是融入它,仔细地体会它,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南京年轻人的故事。”
2016年,庞羽参加了江苏省青年创作会议,同时也参与了首届“雨花写作营”。2018年,她出版了《一只胳膊的拳击》《我们驰骋的悲伤》两本短篇小说集。2019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举办第一届“名师带徒”计划,庞羽拜在了毕飞宇的门下。毕飞宇在庞羽的短篇小说集《野猪先生:南京故事集》序中提到:庞羽虎虎生风,她的事硝烟四起。我只能再一次重复我说过的话,庞羽值得期待。南京是生生不息的。这注定了庞羽的生生不息。“毕飞宇老师的评价极大地鼓舞了我,这也是他对我们青年作家的鼓励与肯定,给予了我们不断走下去的决心与力量。”
南京作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同时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对庞羽来说,它既是一座创作之城、传播之城,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同时也是一座阅读之城,拥有包括先锋书店在内的众多书店和阅读空间。在南京底蕴丰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庞羽的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与韩文,并参加了很多文学活动以及国际交流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江苏省作家协会对我们青年作家包容与鼓励的态度,文学的力量因此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年轻人的视角去观察
《莫愁》:您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动物,比如野猪、海豚,有什么原因吗?
庞羽:我之前有一个计划,就是描写“人间动物园”。在我看来,许许多多人都对应着不同的动物。人群中,有镇山的虎(领导者)、敏捷的豹(变革者)、善战的狼(战士)、远见的鹰(战略者)、替罪的羊(创新者)和忠诚的狗(守护者),还有出头的鸟、缩头的龟、生产队的驴、害群的马、划水的鱼,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的《野猪先生:南京故事集》和《白猫一闪》里都描写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人类。
《莫愁》:您在创作中有没有一些个人习惯?
庞羽:我创作时喜欢画画,画出各种人物形象,画出故事发生的地点,这样写作就言之有物,也是一种写作的技巧。
《莫愁》:可以分享一下近期的书单吗?
庞羽:最近在看《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和《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两本都很厚很精彩。
《莫愁》:您最近有哪些创作计划?
庞羽:我现在正在创作一系列的关于年轻人在南京的婚姻爱情故事,讲述我们这一代与南京城的碰撞故事。
《莫愁》:您对未来有哪些展望?
庞羽:每个人都会成长,年少的激情退潮后,岸上留下的,都是具体生活的玻璃瓶、臭袜子和鱼骨头。我们曾经在时代的浪潮里乘风而行,我们也曾以为年少的浪花会越涨越高,而生活的真相在岸边裸露出来时,我们的写作也必须落下地,走上岸,走入摸得着的人群之中。刚开始写作时,我曾经给自己立下标准:“为小人物立传”。这是一个作家在平庸生活中提取阳光般璀璨钻石的过程,有时作家要把自己当成一块碳,接受高温的炙烤。这几年我的写作也在努力抽枝拔节,提炼钻石。我一直在写90后夫妻“刘珍与范明”的故事,描写这对在南京的年轻人的婚姻爱情生活,同时借年轻人的视角,观察他们父辈、祖辈的婚姻与家庭。我想写出这代年轻人心中的月亮,还有他们生活中不得不争取的六便士。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