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名将戴安澜与荷馨
作者: 潘彩霞1949年,国民党军溃败,大批官兵仓皇撤往台湾,有人来接王荷馨和孩子们时,她断然拒绝:“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哪里,决不离开他!”
她的丈夫正是中国远征军将领、抗日名将戴安澜。
从荷心到荷馨
1926年,22岁的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学业既成,家人催促他结婚。婚姻是从小就定好的,对方姓王,两家是表亲,他们都是安徽无为人。
一个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前途无量;一个是乡村姑娘,目不识丁。在世俗的眼光里,两人极不般配。然而,戴安澜非常守信,几个月后,他履行了婚约。因妻子没有大名,他为她取名“荷心”。一来,他希望她像荷花一样纯洁美好;二来,借莲心之苦,他也喻指当军人的妻子注定要含辛茹苦。
事实上,对于生活之苦,王荷心并不在意。在贫寒家庭长大,又经历过缠足之痛,她早已养成了坚强隐忍的性格。她的心地善良、吃苦耐劳赢得了戴安澜的尊重,工作之余,他经常教她读书识字。
耳鬓厮磨中,二人感情越来越深厚。可是,国家风雨飘摇,戴安澜不得不随部队南征北战。
1928年,他们的长子出生。在北伐途中,戴安澜收到王荷心的来信,其中还附了一张照片,是她的产后小影,旁边有她的亲笔:“亲爱的澜哥哥存之。”她能流畅地书写家信了,欣慰之下,戴安澜为她改名“荷馨”,意思是荷花已经发出了馨香。
戴安澜一次次奔赴前线,从长城抗战到台儿庄大战,再到武汉会战,年轻的他指挥有方、战功卓著,35岁时便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在昆仑关战役中,他率领部队与日军殊死搏斗,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最终取得重大胜利,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尽管戴安澜身居要职,但王荷馨始终为人低调,生活俭朴至极。几年来,孩子们相继出生,他们身上的衣服常常打着补丁,幼小的孩子有情绪,王荷馨教导说:“不要去追求享受,衣服上有补丁不算什么,只要干净就行。”
戴安澜的军饷,一部分捐给国家,一部分资助亲友,王荷馨毫无怨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说过的话,她牢记着。在丈夫的影响下,当年那个朴实懵懂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深明大义的军人之妻。
一个转身便是永别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短短几个月,日本侵略者就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缅甸局势岌岌可危,而当时的滇缅公路是国际援华物资运往中国的唯一通道。为了保卫“抗日生命线”和整个大西南的安全,中国政府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协同英国军队作战。
戴安澜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将率领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出师缅甸。这是“扬我国威之盛举”,他踌躇满志。出发前,他特意回到昆明和妻儿告别。团聚难得,那天,他的话语满怀希望:“我要快快打败日军,希望明年我们家庭能够团聚,一起过个胜利快乐的新年!”
汽车等在门口,一顿饭吃完,戴安澜就要出发。王荷馨和孩子们出来相送。许多年后,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长子戴复东这样回忆:“父亲同我们话别后,就朝汽车走去。拉开车门时,他又回过头来,朝我们笑了笑,摆摆手,就上车了……”
时间在那一刻定格,谁也没有料到,那是他们的永别。
不久,戴安澜率领部队到达缅甸,与日军展开激战。尽管实力悬殊,但他决心誓死抵御,并要求全师上下人人都写下遗书。在写给王荷馨的信中,他的誓言铁骨铮铮:“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远征军一度取得胜利,尤其是东瓜保卫战,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战斗间隙,他牵挂着远在国内的亲人。在信中,他对王荷馨说:“几天后又要大战了,母亲身体想必健康,孩子们想必安好,你一定也是好的,我是这样的相信着……”
戴安澜相信,抗战终将胜利,一家人终会团聚。然而,战场瞬息万变,一次突围战中,戴安澜不幸被子弹射中,因缺少药品,又在原始森林中日晒雨淋,伤口严重感染。
1942年5月26日,一代名将以身殉国,年仅38岁。几经辗转,戴安澜的遗骨终于运回国内,消息传来,王荷馨悲痛欲绝,几次昏厥。白天,她在年迈的婆婆面前装作若无其事,只有到晚上才敢让悲伤在心底蔓延。
王荷馨一遍遍捧读珍藏的书信,感受着戴安澜的款款深情、殷殷期望。想到他的信任,她努力振作起来,担负起抚老育幼的重托。
他的精神一直引领着她
戴安澜牺牲后,家中生活一落千丈,四个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2岁,抚养的重担全都落在王荷馨一个人的肩上。她靠做小工、变卖衣物艰难地维持生活。可即使这样,王荷馨也不忘继承戴安澜的救国遗志,国民政府颁发特补金时,她全部拿出来成立了“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建设国家,这是戴安澜无数次畅想过的。
困苦的日子里,王荷馨经常给孩子们讲戴安澜的读书故事,鼓励他们向父亲学习。戴安澜常说的“人穷志不穷”,她也时刻灌输给孩子们。一次,读幼稚园的小儿子放学归来,手里拿着一个捡到的信封。王荷馨打开一看,里面装的都是钱,她立刻对孩子们说:“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拿!”
王荷馨让长子戴复东写拾物启示贴在大门上,第二天果然找到了失主。当失主要拿些钱出来感谢时,她婉拒了。
1947年,王荷馨组织全家人从贵阳迁到南京。一双小脚究竟走过多少辛酸和坎坷,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孩子们看在眼里。当国民党大势已去,国民政府派人劝说她前往台湾时,她坚定地拒绝了。她的“澜哥哥”就安葬在故乡芜湖,那是她无数次翘首遥望的方向。
欣慰的是,祖国新生,家庭也迎来新的繁荣,几个孩子相继考入大学。更欣慰的是,在王荷馨的不断努力下,1956年,国家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收到《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的那天,她嘱咐子女们:“服从国家需要,不管到哪里都要把事情做好。”
王荷馨怀着感恩之心,勤奋地工作,热心地助人,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每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她都会更加思念戴安澜。1971年,生死相隔二十九年之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聚了。
一生素雅高洁,“荷馨”之名,她没有辜负。
编辑 吴元梓 [email protected]